羅伯特・德勞內:不畫具體事物 立體派與抽象藝術之間的奧菲主義

撰文:唐晉濱
出版:更新:

在西方的現代美術史之中,羅伯特・德勞內(Robert Delaunay)大概不是最響亮的名字,因梵高、塞尚或畢加索等大師而失色。1885年的今天是羅伯特的生日,他是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之外的一位抽象畫先行者。

後印象派的少年

隨著印象派(Impressionism)浪潮爆發,西方的現代藝術於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急速發展,多至數十個不同流派,此起彼落。當中巴黎可說是現代藝術首都。

莫內:「印象」是日出那一瞬間的真實感受|人與物

羅伯特就在1885年生於巴黎一個上層家庭,少年時已經無心向學,立志要當畫家。1904年羅伯特十九歲,他參加了獨立者沙龍(Salon des Indépendants),成為沙龍成立以來最年輕的參展者,並在巴黎的畫壇出道。

羅伯特的早期畫作可以歸入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他汲取了點描派(Pointillism)與分色派(Divisionism)的技法:前者以細小而可見的點狀筆觸描繪事物;後者主張不在調色板上混色,擠出顏料就直接在畫布上下筆,以堆砌色點的方式,畫出並置的色塊以描繪出事物。新印象派往往同時使用此兩種技法,兩者都刻意不用過往繪畫追求的漸變色彩與筆觸,改以看似分離的元素追求畫面整體的和諧。

羅伯特早期的新印象派畫作:

從立體派到抽象派先驅

1907年畢加索畫出了《亞維農的少女》(Les Demoiselles d'Avignon),成為立體派(Cubism)的一個突破。這個畫派試圖在同一畫面之中,繪出從不同視點所看到的同一事物,以求更全面地表現被畫對象。1908年起羅伯特從兵役回巴黎,開始跟立體派畫家來往,這影響到他的作畫。

講一個畢加索的秘密:他不畫抽象畫的|人與物

1909年羅伯特創作出《艾菲爾鐵塔》(Eiffel Tower),當中看得出立體派的影響,同時標誌著羅伯特個人風格的起始。往後二十年他繼續以鐵塔為畫題,成為一幅幅風格迥異《艾菲爾鐵塔》系列。

羅伯特的《艾菲爾鐵塔》系列:

+6

1910年羅伯特與索妮亞・特克(Sonia Terk)結婚,她除了成為他的終身伴侶,亦是藝術之路上的拍檔。德勞內夫妻與捷克畫家弗朗齊歇克・庫普卡(František Kupka)的畫派,被稱為奧菲主義(Orphism),但也只有這三位成員。

更多奧菲主義畫作:

+9

羅伯特使用明亮、帶振動感的色彩繪畫,以並置色塊的手法與塊面式的構圖,營造畫面張力——出於這種手法,羅伯特的畫派亦被稱為同步主義(Simultaneism)。除了人像與鐵塔等具像的事物,羅伯特與夥伴亦會繪畫純粹的圖形(畫得最多的是環形與圓形)。由此,羅伯特是首批不以表象具體事物為繪畫題材的畫家,他的藝術亦即我們所稱的抽象藝術(abstract art),影響法國與中歐的抽象派發展。

康丁斯基|點、線、面中有抒情 解密抽象藝術的獨特美學

羅伯特居於為立體派與抽象藝術中間的轉接位置,理應得到更高的名聲,可惜他與奧美主義的光芒被畢加索、巴拉克(Georges Braque)與野獸派的馬蒂斯(Henri Matisse)等大畫家蓋過,因而今天我們對這位抽象藝術始祖鮮有聽聞。

馬蒂斯|野獸般熾熱的顏色 卻像椅子一樣讓人紓解身體疲倦感

【人與物】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