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弗在中國」展出 藝術家稱不知情:像把我當作不在世
今年3月時,一條有關奈良美智展覽的預告消息曾引發爭議,藝術家親自回應展覽沒有得到他的授權。藝術家「被展覽」的事情最近又在大陸發生,德國新表現主義藝術家基弗(Anselm Kiefer)早前發表聲明,希望取消「基弗在中國」這個展覽,他對於展覽沒有徵詢過他的意見深感失望,且不會出席展覽。一場以「基弗在中國」為名的展覽演變成「基弗不在中國」,而這次的爭議涉及中國中央美術學院這樣的官方機構,更加突顯出中國在策展倫理上的問題。
藝術家炮轟不知情
原定於11月19日在中央美術學院開幕的基弗個展,共有85件作品展出,之後也會在中國其他城市巡展。此次的展品主要來自德國私人藏家MAP(此為藏家代名),其中三件是由路德維希科布倫茨博物館(Ludwig Museum of Koblenz)借出,但展覽開幕前兩天,基弗發表聲明表示對該展覽感到深度失望。
出生於1945年的基弗,童年回憶中充滿戰後廢墟,因此其作品也不乏探討戰爭和戰後創傷的主題,作品包括繪畫、雕塑、裝置、攝影等,是德國新表現主義的代表性人物之一,80年代曾代表德國參加第39屆威尼斯雙年展。德國新表現主義始於20世紀60年代,關注歷史與現實,打破了美國波譜藝術、抽象藝術、極簡主義在藝術界的主導。基弗與中國其實頗有淵源,除了作品中經常出現毛澤東之外,他的作品也早在80年代已有人介紹入中國,而他自己也在90年代初就來過中國,在北京待了三個月,後又到達西安和新疆,並過境到巴基斯坦和印度。近年,他也到過中國數次,並多次表示希望到中國舉辦展覽。
「在我的職業生涯裏,過去舉辦過的所有有關本人作品的重要國際展覽,我都有參與其中。」基弗在聲明中說,這次在中國舉辦的展覽未曾徵詢過他,整個籌辦過程都將他排除在外,卻錯誤表述了他在展覽中的位置。他也在聲明中表達了對中國觀眾的重視,亦希望未來可以在中國展示其作品,只是不會支持也不會出席這次展覽。他在接受南德意志報(Süddeutsche Zeitung)訪問時甚至表示:「他們對待我就像對待一個已經離世的藝術家,感覺好像被強姦。」在國際慣例中,美術館舉辦在世藝術家的展覽,都會徵得藝術家的同意,甚至邀請藝術家參與過程並出席展覽。
我很了解歷史,所以我看一個風景時,不僅看到純粹的景色,還有戰爭和歷史的痕跡。
德方主辦機構背景成疑
這次展覽由中德兩國的機構合辦,德國主辦方為德國貝爾藝術中心(Bell Art Center)。網上關於這家藝術中心的資料非常少,根據其官網的介紹,「Bell」一名是源自德國傳教士湯若望(原名Adam Schall von Bell),他在明朝時曾到中國傳教,並一度成為中國明末清初時的政府官員,機構借用其名旨在促進中歐文化交流,而成立者之一的Wilderich Graf von Schall-Riaucour(中文名為「湯衛禮」)則據稱是湯若望的後代。機構也表明其成立的目的是要將中國藝術家帶到歐洲並為他們打出名堂。根據網上有限的資料,部分中國人也參與了貝爾藝術中心的成立,藝術中心創辦人之一、現任執行主席是一位叫「馬躍」的中國人,他也是此次展覽的聯合策展人;藝術中心的總經理李佳藝也是一名中國人。李佳藝對於此次爭議,也曾在接受大陸媒體鳳凰藝術時喊冤:「一切不像大家想像的那麼簡單,這就是一個陰謀論。」而李佳藝所代表的公司看起來的確不是那麼簡單。
網上有人質疑該藝術中心過去舉辦的展覽質素參差不齊,基弗在南德意志報的訪問中更稱之為「三流藝術公司」,認為該藝術中心背後有商業動機,他批評道:「我不會那麼快做出決定,而是需要時間去辦一場合適的展覽,因為我必須精挑細選,不能有什麼就掛什麼出來,像他們做的那樣。」
基弗的聲明發出後,德方策展人同時為路德維希科布倫茨博物館(Ludwig Museum of Koblenz)館長的Beate Reifenscheid表示,曾多次主動聯絡基弗卻不成功,並且認為自己沒有做錯任何事情。但基弗稱這是「天大的謊言」,南德意志報向Beate Reifenscheid求證,卻未收到對方的回覆。而路德維希科布倫茨博物館與更為知名的路德維希博物館(Museum Ludwig)也不是同一回事。
Museum Ludwig的官網為:
http://www.museum-ludwig.de
Ludwig Museum of Koblenz的官網為:
http://www.ludwigmuseum.org
展覽照辦 中央美院稱已獲授權
在國內藝術界素有聲名的中央美院美術館,曾策劃過安迪·華荷(Andy Warhol)、博伊斯(Joseph Beuys)等知名藝術家的個展,這件事顯然也對中央美院的聲譽造成了一定影響。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亦發表了聲明,強調「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機構的授權,這一展覽符合相關的法律規定」。聲明中亦提到「在與德方主辦機構簽定展覽協議後,我們曾獲知基弗先生並不贊同舉辦這個展覽,但鑒於這個展覽作品的合法性,我們沒有理由中止與德方主辦機構的合作。」
館長王璜生則表示,雖然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的官方微信中曾出現了「大型回顧展」的描述,但「基弗在中國」不是被定位為回顧展,展覽名稱的選取只是因為宣傳。王璜表示一直希望做基弗作品展,因此當貝爾藝術中心聯絡時,美術館就簽下了協議。王璜亦表示:「我們從中得到了教訓。未來與這類公司合作時,我們會十分謹慎。」
合法還是合理?
此次展覽的中國主辦方和德國主辦方均堅稱展覽合法,且無需得到藝術家的同意。有專家指,根據中國的著作權法,美術作品的展覽權歸作品擁有人享有;德國的著作權法也規定,作品所有人可在不經著作權擁有人許可下作公開展示。但中國民法通則又有規定,公民擁有姓名權和肖像權,因此展覽主辦方可以在不經藝術家同意下展出作品,但未經藝術家允許而使用其姓名及肖像為展覽作宣傳,則可能侵犯了藝術家的權利。
除了合不合法的問題,此次展覽爭議也牽涉策展倫理的問題。香港西九文化局的資深策展人皮力博士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表示:「這不僅是尊重藝術家,也是尊重觀眾。如果沒有藝術家的參與,很難想像你如何從巨大的作品庫中挑選出一個藝術家最好的作品,並把它們展示在有限的博物館空間裏。」他又說:「中國以極快的速度建立美術館,但人們沒有停下來思考當中的文化和倫理。在美術館層面,中國急切地希望進入國際社會,但很明顯,它還有很多東西需要學。」
這次爭議引發關於展覽文化和倫理的思考:雖然展覽合法,不過當一名藝術家聲明不願作品被展出時,美術館或相關機構應該尊重藝術家嗎?但無論如何,這次的作品仍然如常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