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市場上的攝影》:一張照片的價值哪何而來?讓一段歷史回答
【藝文編按】本文出自《藝術市場上的攝影──從交易到收藏的操作與演變》,作者茱麗葉・海金(Juliet Hacking)為我們解答關於攝影作為藝術品的各種問題:照片的價值在哪裏?為什麼世界各地的博物館、美術館都開始建立攝影典藏?攝影如何在藝術市場成為一股重要的勢力?它又是如何運作及發展?
本文節錄自書中「第一部 探索藝術攝影的市場:1 買家自慎 Buyer Aware」,從攝影的一段歷史來引導我們如何正確地提出「一張照片的價值從何而來?」這問題。
「買家自慎」:這句警語自古典時期開始,在我們要進入一個陌生市場時就常聽到,其用意在提醒人們若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要小心「引火上身」,根據 Artprice.com 網站所述:「自20世紀後半葉,藝術市場從一個高度不透明的市場型態,完全轉變為透明又效率十足的市場」。的確,現今藝術專業交易是前所未有的透明(這是為了追求更廣大的顧客群),但相較其他藝術市場部門,藝術攝影市場仍被認為是難以掌握又基礎較不穩固。不僅大多數人認為一旦購入一張優秀的照片,它可能不消多長時間,便會開始褪色,許多人還相信攝影通常更容易出現偽造和非法作為。其他的考量還包括有人會用近期照片偽裝成陳年照片,以及購入攝影作品後,若相同影像發行另一版次的沖印,原本購買的作品會貶值等。這些年來,我遇過無數對藝術攝影作品感興趣的人,無論是潛在藏家或藝術經紀(或同時身兼二種身分),都希望能有一本能帶領讀者了解藝術攝影市場的可靠手冊,然而他們需要的知識無法整理成一本教讀者按步就班操作的指南。市面上沒有辨別照片真偽或新舊的測試,不過讀者可以透過獲得關於藝術攝影市場運作的知識,有效地熟悉這些問題,第一步即是了解對這個市場的負面印象並非事實:購買藝術攝影作品和購入其他藝術創作或收藏品都是一種理性的選擇。
本章接著就闡述藝術攝影市場立基的幾個基本原則,也提供能幫助新手熟悉這個市場的有用原則,採用條列出「常見問題」的形式,這些疑問幾乎在每場藝術攝影市場或收藏相關的座談和講座都有人提出,不過這些「常見問題」的答案也許不一定是讀者所預期的。接下來的設計是為了提供正確的角度來理解這些常見問題,即說明這個市場以何種方式演變,而不是受到各種特殊情況所影響,例如「負片」(negative)這種攝影創作獨有的元素(但並非所有攝影作品皆如此)、沒有紀錄卻在流通的照片,或來自同一負片而同時存在的新舊沖印版本等。許多新手認為一定要獲得愈多詳盡、專業的知識,才能自保而免受不良行為所害,但事實並非如此。保護這個市場對在其中進行藝術攝影商業交易的所有人來說都是有利無害的。當有詐欺事件發生,新手大多不會成為受害者而蒙受金錢損失,除非他們企圖從藝術市場外的來源購買攝影作品,這可就不是「買家自慎」而是「買家自知」了。
關於藝術攝影市場的常見問題
照片的價值從何而來?
當向一名在攝影市場中,將攝影作品作為藝術品交易的專家詢問這個問題時,我們可能會期待其答案能分析某些可以量化的元素,例如攝影師的名氣、影像的代表性──以及不論照片是否為陳年或近期──其尺寸、狀態和稀有性。我們可能會想像專家們針對這些元素有一套價值標準,依此標準所取得的平均分數則能幫助我們決定一張照片是否為好的投資標的,雖然這的確是可能的,這類價值判準卻都是相對而非絕對的,而剛進場的新手可能會因為未曾看過某幅影像更出色的版本,而過於單純的以此為基礎做出評判。除了沒有固定而簡易的規則,這市場中還有各種例外,舉例來說,儘管稀有性是決定大多數藝術攝影作品價值的重要因素,仍有些照片是出了名的並非特別稀少,卻又賣的出奇的好,也可說是好的投資標的。
象徵價值在決定經濟價值上有明顯影響,反之亦然,接下來所討論的案例分析可以證明這個論點。1972年,大衛・希爾(David Octavius Hill)和羅伯特・亞當森(Robert Adamson)在1843至1846年間,搭檔合作創作攝影(見第七章),二人所製作的三本攝影集成為「世上最昂貴的攝影作品」。 我們可能會問「這是為什麼?」,但更好的問題應該是:「這是怎麼辦到的?」
亞當森在1848年早逝後,希爾辛勤地讓他們的攝影作品──當代評論家讚譽其作品在模特兒姿態和明暗對比上,與古典攝影大師作品相似 ──獲得藝術及文化上的重要性。在1851年時,他將500幅「卡羅版」(calotype,是一種在紙質負片上運用威廉・塔爾博特 William Henry Fox Talbot 申請專利的方法所創作的紙質相片)分別製成四本攝影集,贈予蘇格蘭皇家學院(Royal Scottish Academy),希望藉此協助成立藝術攝影的國家典藏。在世紀交替之際,畫意攝影主義者認為希爾和亞當森是藝術攝影最早的先鋒。例如:在查爾斯・荷姆斯(Charles Holms)的《攝影中的藝術》(Art in Photography,1905)中,最先出現的二幅作品便是希爾和亞當森的創作,而這個模式在後來的書籍及展覽中也經常重複出現。其他例子還有阿爾弗雷德・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在1906年4月,於他個人的291畫廊展覽中展出二人作品,更將他們創作的六幅影像,收錄於他精心編輯的藝術雜誌《攝影作品》(Camera Work)第28期(1909),後來又在第38期收錄了九幅(1912)。1931年時,希爾成為單本專書的討論主題,是第二位擁有個人專書的攝影師(首位是茱莉亞・卡麥隆 Julia Margaret Cameron),撰寫者為維也納策展人海恩里希・史瓦茲(Heinrich Schwarz),此書呼應了班雅明同年於德國文學期刊出版的文章〈攝影簡史〉(A Short History of Photography)。根據班雅明的分析,擺脫傳統藝術「自大的愚鈍」, 希爾和亞當森的攝影習作,如紐哈芬的「賣魚婦」伊莉莎白・強斯頓(Elizabeth Johnston),都帶有「此時此地那偶然微小火花」所留下的「烙印」(見圖)。
1936年,希爾和亞當森的作品在羅浮宮展覽「當代攝影國際展」(International Exhibition of Contemporary Photography)展出,據說這次展出將希爾的地位提升至與納達爾(Nadar,即法國攝影師加斯帕・菲利斯・杜納雄 Gaspard-Félix Tournachon)相同,獲讚為「先鋒天才再世」 。當代現代主義攝影師們稱二人的人像攝影為街頭攝影的凱旋勝利。隔年,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典藏希爾和亞當森二本卡羅版攝影集,一共272張照片。這次機構的典藏無疑地擴增了二人作品的市場:1939年,巴黎「瑪格斯兄弟」(Maggs Bros)出版的銷售目錄,即收錄二人的作品。1941年時,他們的作品也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攝影部門的首展「六十張照片:攝影美學展」(Sixty Photographs: A Survey of Camera Aesthetics) 中展出;史瓦茲本人即是二人作品的收藏家之一,1952年在紐約拍賣其收藏的阿爾弗雷德・馬歇爾(Alfred E. Marshall)也是(見第九章)。
1972年,為籌措另一項計劃的資金,倫敦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決定出售希爾在世時捐贈的三本攝影集。這場拍賣會在倫敦的蘇富比拍賣行舉行,先前已有判決明令某些歷史照片必須受到出口的限制,也就是實際上,這些照片應被視為國寶。國家肖像美術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於是啓動募款,希望從皇家藝術學院手上購入這批作品。當時這批攝影集的標價為32,178.5英鎊(換算為今日幣值約為40萬英鎊),使其成為策展人柯林・福特(Colin Ford)口中「全世界最昂貴的攝影作品」,他也是國家肖像美術館這項典藏行動的主要推手。最後有一名贊助人全額贊助這次典藏,讓攝影集成為美術館館藏的一部分,在購入六週後,以展覽及專書形示呈現給大眾。希爾和亞當森現在也是1970年代攝影潮(見第十章)中的象徵人物,代表早期藝術攝影在現代獲得的高文化地位和價值。
自1840年代,一幅影像所積累而生的象徵價值,特別是那些已被稱為「經典」的影像,可能大於近期才成為經典的作品,不過判斷二者潛在價值的參考指標,則大多相去不遠。想像一下你去看一位陌生藝術家的展覽,想要對內容多了解一點,你可能會詢問其展覽經歷和出版品,這些通常可在藝術家個人的網站上查到,也可能在經紀這位藝術家的單位網站上找到。了解藝術家的作品曾獲哪些機構典藏,基本上,你所會獲得的資訊即是一份清單,記載截至目前為止有哪些組織活動認可這名藝術家的創作,以此評估展出過的美術館、畫廊、經紀、博覽會、藝術機構和出版商的威望(或受歡迎程度),對此藝術家背景有個概念,知道他是新生代、在事業早期或中期的藝術家,或已是相當成熟、成功的藝術家。
無論評估任何一個時期的攝影影像,該問的問題大致都相同,唯一的差異大概只在問題的時態:藝術家(歷史)背景為何?這幅影像在什麼(歷史)展覽中出現過?它在什麼書籍中被討論過?是否為封面圖片?有沒有哪一個公共或私人收藏(曾)持有/購入這件沖印,或(曾)有同樣影像的沖印?這件作品(曾)在哪間畫廊展出?哪間畫廊(曾)代表這位藝術家?該作品在初級市場(如畫廊等)銷售的價格區間(曾)為何?它是否有二級市場(依拍賣會紀錄可證明的轉售市場)?如果有,這些市場體質是否健全?(見第三章討論如何調查拍賣紀錄)。
因此,「一張照片的價值從何而來?」的答案是:其價值來自這張照片隨時間累積的象徵和經濟(如果有的話)地位,及基於它現在的狀態和在藝術界產生的「話題性」,在未來能累積的地位(象徵和經濟地位皆包含在內)。如本書第二部分所呈現,藝術系統中沒有任何一個單獨的組織活動,能獨自決定作品的象徵或實際價值,價值的產生來自一種累積的過程。
《藝術市場上的攝影──從交易到收藏的操作與演變》
作者|茱麗葉・海金(Juliet Hacking)
譯者|黃亮融
審校|廖子寧
出版社|典藏藝術家庭
【本文獲「典藏藝術家庭」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