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三千年】從《史記》說起:虬髯客、聶隱娘、霍元甲、韋小寶
武俠文化乃中國特有,歷史源遠流長,純以「俠」來說,最早大概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代的墨家,墨家子弟中精於武藝者,稱為墨俠。
對於不少人來說,武俠小說則是從金庸開始,也是在金庸之後結束。其實,若探討武俠文化的淵源,大可以將時間推前兩千多年,從中國第一部紀傳體史書《史記》說起。在《史記》中,司馬遷首次將遊俠事迹寫入正史,並對遊俠作出了較為正面的評價……
俠客事迹納入正史︰漢司馬遷《史記》
代表人物︰郭解
《遊俠列傳》是《史記》中的名篇,記述了朱家、田仲、王公、劇孟、郭解等遊俠的事迹,是首次有史書將遊俠納入正史並作正面評價。司馬遷在序中說:「今游俠,其行雖不軌於正義,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阨困,旣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蓋亦有足多者焉。」此話大體概括了俠士的特點。
司馬遷對郭解的記述最為完整,他曾親眼見過郭解,文中稱:「吾視郭解,狀貌不及中人,言語不足采者。」意思是說,郭解外貌不如普通人,也不善言辭。此外,文中亦形容郭解「短小精悍,不飲酒」,與我們所熟悉的大俠形象也相去甚遠。
從紀實走向虛構︰唐傳奇小說
代表人物:虬髯客、聶隱娘
《史記》以紀實的方式記載遊俠事迹蹟,到了唐朝,俠義小說的興起,則逐漸構建起虛實結合的俠客世界,初具武俠小說的雛形。金庸曾寫文稱唐傳奇小說《虬髯客傳》「可以說是我國武俠小說的鼻祖」。在杜光庭的《虬髯客傳》中,李靖、紅拂女與虬髯客合稱「風塵三俠」,李靖為歷史人物,而紅拂女與虬髯客皆為虛構。虬髯客作為主角,杜光庭如此描述道:「忽有一人,中形,赤髯如虬,乘蹇驢而來。」髯是兩頰的鬍鬚,虬是幼龍,虬髯則是形容鬈曲的鬍鬚,而他騎乘的蹇驢是羸弱的驢子。《虬髯客傳》還形容虬髯客「有龍虎之姿」,頗有典型俠客的樣子了。紅拂女在當代武俠小說家黃易的作品《大唐雙龍傳》中亦有登場,有說該小說中的伏蹇的原形即是虬髯客。
此外,裴鉶的《崑崙奴》、《聶隱娘》也是唐俠義小說的名篇,後者由台灣導演侯孝賢拍成了電影《刺客聶隱娘》。
俠客也開始談情︰明清章回小說
代表人物:梁山好漢、俠女十三妹
唐傳奇篇幅短小,到明清兩朝,則發展出長篇的章回小說,及至現代武俠小說兩大家的梁羽生與金庸,依然沿用章回體的形式。在明清小說中,施耐庵的《水滸傳》究竟是否能歸入武俠小說範疇,一直頗具爭議。書中的一百零八好漢,雖是落草為寇,但以他們行俠仗義、以武犯禁的作風,又頗有俠客的特徵。有論者說,金庸小說中的武僧形象繼承了《水滸傳》對武僧魯智深的描寫,也有說金庸的第一本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就是《水滸傳》的變體。
清朝八旗子弟文康所著的《兒女英雄傳》,則被稱為是第一部融合了俠義與愛情的小說,多次被後人改編成影視作品,書中主角俠女十三妹的形象也因此深入民心。
「武俠」一詞首次出現︰民國舊派武俠
代表人物:柳遲、霍元甲
一生以古文翻譯西方小說為多的林紓,於1915年發表以文言寫成的小說《傅眉史》,首次以「武俠小說」作為標示,但有論者指出該小說只有「武俠」之名,而無「武俠」之實。有人說,向愷然(筆名: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俠傳》,方是正宗的現代武俠開山作。從向愷然的序中可見史記遊俠列傳對他的影響:「我少時讀太史公之遊俠傳,未嘗不眉飛色舞。」由此書改編的電影《火燒紅蓮寺》,在1920年代末和1930年代初掀起了第一股武俠電影熱,三年內拍了18集。然而中共建政後,武俠小說變成「毒草」被禁。武俠小說在民國初年熱了二十多年,總字數不下三億字,名家有「南向北趙」的向愷然和趙煥亭(代表作《奇俠精忠傳》)、「北派五大家」的還珠樓主(代表作《蜀山劍俠傳》)、白羽(代表作《十二金錢鏢》)、王度廬(代表作《臥虎藏龍》)、鄭證因(代表作《鷹爪王》)、朱貞木(代表作《七殺碑》)。
1950年代至1970年代︰港台新派武俠
代表人物:郭靖、韋小寶、楚留香、天山七劍
武俠小說在大陸被禁的同時,卻在香港和台灣兩地得以發展。梁羽生、金庸和古龍,是新派武俠的代表人物: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使他成為新派武俠的開山師爺;金庸的第三部作品《射鵰英雄傳》則把新派武俠推至巔峰,具有深厚古典文學修養的金庸亦被視為武俠集大成者;而後來者古龍則開創了一種新的風格,語言更現代,表達方式更西化。
新派武俠三大家後,後繼者仍在不斷探索武俠小說的可能性。溫瑞安、黃易、喬靖夫、鄭丰……大陸作家徐浩峰的《道士下山》,台灣作家張大春的《城邦暴力團》更把武林放到了近代史的民國,而此兩人都與電影《一代宗師》有關,前者是編劇,後者則是編劇顧問。倪匡曾稱讚《城邦暴力團》是「金庸武俠小說以後最偉大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