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小說代理人譚光磊:中文書拿出去就要直接跟全世界競爭
如其外號「灰鷹」,譚光磊在華文出版業擔當着普通讀者看不見的隱形角色。
這位立足台灣,放眼國際的版權人,雖然不是小說作者,然而,說故事的本領,或屬行內最專業級別。
撰文:紅眼 | 小說家,媒體人,文藝雜誌主編。旅居台北多年,曾獲香港中文文學創作獎冠軍、青年文學獎等。
讀者不認識譚光磊,實屬正常,儘管他跟無數暢銷書作家和編輯關係密切。造訪譚光磊位於台北的辦公室,舉目即見滿目琳琅中外書籍,不過,藏書量最為驚人的,還是他本人,談笑風生之間就能隨口細說不同國家的作者及其著作,如數家珍,連出版年份以至出過多少版都記得。譚光磊形容自己是出版業的上游者,來得神秘一些,興許如其外號「灰鷹」,是普通讀者看不見的隱形角色,巡狩書店亦鮮少會注意到他的名字,然而,能夠在書店買到某本新書,不多不少有譚光磊這個版權代理人的功勞。
總有人認為,文學不應涉及金錢交易,一旦沾上商業就會落俗,但在近年一片賣書不易的哀號中,譚光磊仍有辦法將書賣出去,而且賣出國際。這不但需要專業手腕,對書的熱誠,他或者比一般讀者都要高。喜歡一本書,把它讀完,最多就是幾天時間。譚光磊則時有感慨,一本看好的書,往往苦候多年都不一定賣得出版權。「你可能很努力,也許明天就有人買了,也許明年,又或者再等三年也賣不掉。」
不過,可以肯定的是,被譚光磊推薦的書,總讓人有股衝動第一時間回去拜讀。今日的譚光磊不是小說作者,是作者們的代理人,然而,說故事的本領,或屬行內最專業級別。
帶着作者走向國際
譚光磊的版權之路走得很遠。若從最近的故事開始,則要談到香港推理小說作家陳浩基。屢獲國際大獎,也曾被誠品書店譽為最受期待的香港作家,但陳浩基在香港的知名度直到目前仍不及在台灣和外國。能成功走出國際,譚光磊正是伯樂。數年之前,皇冠出版社和日本推理小說家島田莊司合辦小說獎,陳浩基憑《遺忘刑警》摘下首獎,其時譚光磊已看過他的作品:「我很欣賞前半部分,但因為我不太喜歡本格推理,後面的一些情節逆轉,我就不是很喜歡了。不過,初讀時就覺得甚有法國黑色偵探小說的味道,讓我印象很深。」
後來陳浩基出版長篇小說《1367》,起初在香港反應一般,卻再度引起譚光磊的興趣:「在2014年,我的編輯朋友冬陽(編者按:資深推理評論人、編輯)大力推薦《1367》,說陳浩基的寫法大有進步。結果我用一個星期就看完了,確實是一部很棒的作品,於是馬上就跟皇冠出版社聯絡,簽下代理權。」
最巧合的是,當譚光磊正準備英譯稿件,着手海外授權的洽談,剛好就有電影圈的朋友跟他要了《1367》的樣書:「對方以前在澤東(由王家衛創辦的澤東電影公司)工作,後來把《1367》轉給王家衛過目,沒多久他們就買下電影版本。」
這個突如其來的喜訊加上當時香港發生佔中事件,讓《1367》備受外國媒體關注,譚光磊憶述:「在天時地利之下,結果就在那一年的法蘭克福書展大放異彩。而且我們賣出的第一個國家就是法國,編輯還是在書展現場報價,條件就寫在名片上,以前從來沒碰過這種事。」
《1367》讓陳浩基一舉成名,揚威外國書展,也同時是譚光磊的得意之作:「現在賣出13國版權了吧,昨天剛收到以色列的預付金匯款。」事實上,除了陳浩基,作為代理人的譚光磊一直暗中牽線,為不少香港作家處理海外版權交易,當中包括馬家輝的《龍頭鳳尾》:「這部書我自己也非常喜歡,一看就覺得非常精彩,生猛有力。現在已經賣了法文版跟韓文版,其他國家還在努力。」
「更早還有鍾曉陽的《遺恨傳奇》,我十幾年前看過後就超喜歡,但因為這是老書,也沒有特別的市場成績,較難吸引外國出版社的注意。」版權交易涉及時勢考量,像《1367》和《龍頭鳳尾》的成功,明顯受惠於作家得獎和有可能拍成電影等市場因素。譚光磊深明此道,坦言書本身當然要好,但只有這一點並不足夠:「畢竟需要提供一個切入的角度,或是一個閱讀的理由。譬如說,是新書、暢銷書,或者得了什麼獎?會不會拍電影?一般常見的就這幾種理由。」
在華文出版界,海外授權工作相對冷門,即使大型出版社都往往無暇顧及,原因是需要專業知識和人脈,外行人較難入手。再加上版稅收入多寡難以預料,暢銷書作家大部分不會依賴這一筆錢,能賣出往往只是錦上添花,對此並不特別在意。譚光磊是目前其中一個在華文市場能把版權洽談做得專業的代理人。一家出版社的旗下作者有數得計,但他持續跟全球幾百家出版社有版權往來,其作者群難以估算。
華文版權輸出艱難
版權交易大致分為兩類,一種是輸出,即中書外譯,如《1367》的法文版;另一種是引進,也就是書店最常見的翻譯小說,前幾年港台熱賣的《追風箏的孩子》,就是譚光磊的代表作。出道十多年,譚光磊並非一步到位,早年仍專注於翻譯小說的引介,其後才接手難度更高的中書外譯。兩者雖然都是版權買賣,流程相若,卻有主客之別。
或應該說,是天淵之別。譚光磊嘆喟:「以輸出來說,幾乎每一本能賣出去都是驚喜,因為實在太難了。」譚光磊解釋指,最大差異在於語言的強勢和弱勢,以及市場的需求。外語(尤其英文)是強勢、而華文在國際書市上相對弱勢很多:「華文市場對翻譯書的需求量大,本地編輯也都懂英文。外國出版社並不是每年都需要出版中文書,只是抱着偶一為之的心態,覺得間中出版一本中文書也無妨。因此,外國很少有編輯精通中文。我們還要幫他們做翻譯,預先準備英文資料,寫很詳細的劇情大綱,其實也等於你在拜託人家,因為人家並不需要中文書。當中的難度差異是很明顯的,你把中文書拿出去,就要直接跟全世界的書競爭。」
華文作品的輸出一直都是逆境作客,譚光磊如打游擊,偶有成功案例,除了有點運氣,本身也需要洞察市場趨勢,既知行情,也知國情。「版權輸出國可以分為亞洲跟西方國家兩種。亞洲國家的話,對中文書比較有興趣的應該是韓國,而當中亦有幾個因素。第一是韓國市場夠大,他們學習中文的人比較多,兩地文化也接近,因此不論是台灣還是中國大陸,版權賣到韓國的比例是最高的,而市場收益也相對的好。像陳浩基的《1367》在韓國就賣了超過一萬本,算是暢銷書。後來他寫《網內人》,還沒在台灣上市,就已經賣出韓國版權了。」
外國很少有編輯精通中文。我們還要幫他們做翻譯,預先準備英文資料,寫很詳細的劇情大綱,其實也等於你在拜託人家,因為人家並不需要中文書。當中的難度差異是很明顯的,你把中文書拿出去,就要直接跟全世界的書競爭。
至於西方國家,譚光磊則首推法國:「不論是中文、韓文、日文甚至越南文,法國整體對亞洲文化的接受度和興趣都是最高的。很多華文作者如畢飛宇、閻連科,他們的書都是先有法文版。其他國家的編輯都是看了法文版,再去買版權。」他亦坦言,全世界最有用的當然是英文版,可惜中文書往往難以打入英語市場:「因為英語區的人基本上不看翻譯書。相較之下,英國又比美國容易一些,美國的內需市場太強了,他們很少會看外面的東西。」
一本尚未出版的新書,能否大賣,金牌經紀心中有數,有時順勢而行,有時卻執意行難捨易,其中分寸拿捏,用譚光磊的話說,「客觀和主觀感情都有一些吧」。若談客觀,難免撥一撥算盤:「小說還要看它的得獎和暢銷紀錄,以及有沒有影視改編,也要留心外國的潮流。譬如說,前幾年《列車上的女孩》大紅,就引領了一波女性心理懸疑小說的熱賣。」非文學的話,同樣也是要看書類和市場趨勢,譚光磊再舉一例:「像去年頗為流行『情緒勒索』的議題,或是『被討厭的勇氣』,算是有點反傳統的心理勵志。以前教你當好人,現在則是告訴你不能當太好的人。非文學書與社會氛圍關係比較大。」
除了市場趨勢外,客觀上的最大難題是賣版權和賣書之間存有時差。「我們拿到稿子的時間很早,基本上外國剛簽約,我們就已經拿到了,距離它正式出版可能還有一兩年時間。在一本書還沒有上市、未有市場測試之前,你要怎樣說服其他出版社買下版權呢?如果我們的市場很好,編輯當然願意先看稿子,但現在我們的市場不好,就算他們覺得稿子很好,也不一定敢出手,往往要等到外國出版了,然後依照實際成績再去評估。」
撇除客觀因素,部分選書則基於主觀喜好:「這也跟自己的閱讀經驗有關,今天看過的某本新書,會讓我想到以前讀過某幾本書,如果之前的書在台灣算是暢銷的,我就會跟出版社拿來類比。」
「有時候即使客觀條件不是太好,但因為我讀了,跟出版社討論的時候兩眼發光,那可能編輯還是會被打動,覺得可以試試看。」譚光磊打趣說,無論是小說還是非文學類,如果自己看過也很喜歡,推薦給別人時的那股熱情和感染力,是騙不了人的。「像以前有一本書叫《失控的邏輯課》,是一部驚悚小說,我自己非常喜歡,是抱着筆電(手提電腦)一個晚上就把稿子看完了,當時介紹了很多家出版社,但大家都不要,後來跟冬陽吃火鍋,講了這個故事,對方立馬就要了。」
譚光磊語帶快意,接着又說:「那時候在台灣大概賣了五、六萬本吧,是連續20多周的暢銷榜冠軍。其實這本書在美國只是中型的暢銷書,完全談不上一線大書,對我來說,能做到這種書,是最快樂的。」
上文節錄自第10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3月12日)《國際級說書人譚光磊 》。
相關文章包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12日(星期一)出版的第102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