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三月】城大《在路上》展覽 中港年輕新媒體藝術家創意比試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在路上-中國青年藝術家作品提名展暨青年批評家論壇》自2013年起於深圳關山月美術館舉行,每年皆以單一素材如油畫、水墨畫、版畫及雕塑為主題。
今個藝術三月,展覽將移師香港城市大學,並以新媒體藝術作主題,展出36位中港年輕藝術家共40個不同風格藝術裝置,多角度呈現當代中國媒體藝術現況。

《在路上:中國青年媒體藝術家》參展年輕藝術家主要於70及80年代出生,由16位中國及香港資深專家,從獲提名的110人群體中挑選。獲選參展者被認為在媒體藝術領域有着實驗性及持續思考,並形成獨特自我面貌和審美品格,他們均來自中港優秀藝術院校,或為大陸享負盛名的藝術團體成員。去年11月在關山月美術館短暫登場,如今在策展人城大創意媒體學院莫奔教授(Professor Maurice Benayoun, 又名MoBen)帶領下,規模擴大不少。

華中師範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鄭達的跨媒介裝置《感官超載》借由風、水和光而構成獨立交互系統,試圖將「水」作為一種介面在作品中呈現,作為接收者的水,接收並即時回饋來自風扇和光的「資訊」,從而形成不同的波紋與視覺效果。希望通過借由自然元素來呈現多種環境因素同時作用於一個個體,使得接收者產生跨感官處理,這種情況發生在日常生活的每個時刻。(主辦單位提供)

展出藝術作品媒介、形式和種類豐富,注重實驗性和科技,反映70至80出生一代的知識範疇、審美理念及學術取向。有錄像、動畫和CG等視覺向作品;亦有混合媒介、機械動力裝置、聲音裝置等運作原理較為複雜精密的作品,涉及機械力學、電腦編程及電子工程學等專業理科知識同技術。

香港藝術團隊XCEED成員陳家俊(Joseph)現職媒體工程師,為各類商業及藝術項目擔任技術總監,涉獵機械工程、電子學、電腦編程及媒體設計等範疇,擅長開發兼顧工程學和美學的特殊機械裝置。今次帶來《奇怪的機器》,有感人們日常使用腕錶汽車等工具,享受機械功能卻不知何以運作,陳家俊將隱蔽機械具體呈現,讚頌創意之源——好奇心和童心。

香港藝術家陳家俊《奇怪的機器》,不是呈現機械的功能,而是機械本身的原理、構造和規律。(主辦單位提供)

2014年藝發局媒體藝術最佳藝術家獎得主伍韶勁(Kingsley)為跨領域藝術家及設計師,專長概念式、場域為本的社區主導項目,近年重要作品必數《大禹之後》。他深信藝術屬於大眾,跟日常生活關係密切,作品不乏社區參與和地方特色,致力探索時與空、光與影的動態,打開感官觸覺,闡述藝術家如何體會社區,重塑人與物的關係。

是次展覽他帶來2013年舊作《銀河鐵道》(Galaxy Express),由10個視頻錄影裝置構成,化身穿越時空的列車,讓各乘客帶著各自故事回到過去。穿插時事及社會問題,少女旁白道出都巿發展對民生和環境的破壞,具批判性卻不失詩意,反映人們懷念純真原始時光,渴求尋找樂土的心:

熟悉深水埗藝文設計圈子的朋友該聽過新媒體藝術家林欣傑(Keith)的名字,他是新媒體創作團隊Dimension+藝術總監,以及位處大南街的文創空間LAB by Dimension+共同創辦人(詳見昔日報導)。林欣傑積極投入新媒體藝術及設計的教育工作,曾任多間大學客席講師,亦常被邀請至中港台各地大學及講座演講。

林欣傑帶來混合媒介裝置《單車輪子:協奏團》(Cycling Wheel: The Orchestra),啟發自美籍法裔藝術家杜象(Henri-Robert-Marcel Duchamp, 1887-1968)首件以現成物製成的作品——本就鼓勵觀眾轉動的《Bicycle Wheel》。此作後來被封印,概念卻為後世藝術家借用。《單車輪子:協奏團》重新運作封印車輪,將之轉換為光影和聲音控制器,把三台單車輪重塑成表演工具,創造出杜象回憶中的壁爐飛舞火焰:

心理功能失調(Psychological Dysfunction)是指認知、情緒或行為功能上的衰變。包括幻覺,與現實脫節的思維過程(常見於精神分裂症以及其他重度精神障礙)。
馬克杜蘭德(V.Mark Durand)《異常心理學》

聲音和視覺,是曲倩雯(Vvzela)主要創作媒介,表現形式有現場演出、劇場、衍生藝術(Generative Art)及繪畫。她紋理多重的作品,連繫觀眾感官的多層感知,重新介紹「影像」這種媒介的未知潛力。在長近6分鐘的多屏幕錄像《心理:六種症狀》中,曲倩雯結合CG和實拍,透過6個屏幕展示髮絲狀物體的變化流動。音頻跟隨影像變化產生立體聲共振感,呈現短暫的思覺心智異常狀況:

其他作品

林欣為湖北美術學院教師,作品以電子媒介為主,涉及布面油畫與電子影像裝置兩大類。2016年的《錯誤的秩序》,意圖突出數位圖像本身充滿錯誤的美學個性,解構其舊作呈現的完整精美形象。林欣對一塊真實礦石的資料進行各種分析和解構,在電腦上將之掃描和點線拉扯,保留虛擬狀態下修改和破壞它的過程同痕跡。具體做法是從虛擬影像汪洋篩選出刻意保留錯誤形態的圖形樣本,算是故障藝術(Glitch Art)的一種。她希望把三維虛擬創作的過程和異趣從電腦世界拉到現實維度,讓數位的錯漏(Bug)延伸至現實空間,突破螢幕屏障、不經修飾地凸顯在我們身邊。

林欣的電子影像裝置《錯誤的秩序》。(主辦單位提供)
當豬尾巴離開豬的身體,就處於解脫、自由的狀態,因此它們如此歡悅;當然將豬尾巴和身體分離也是件殘忍的事情,因此它們也許還是痛苦的掙扎。
童昆鳥
童昆鳥《做點離開豬屁股的事》,2015年。(主辦單位提供)

來自湖南長沙的童昆鳥畢業於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第三工作室,擅長以現成物品、量產商品或可回收物料調侃當代中國社會。玩弄邏輯和材料雖看似無厘頭,卻是童氏喜歡的常策。作品散發出獨特怪誕的幽默,使觀眾感到不可思議。模仿生物的機械裝置《做點離開豬屁股的事》奇異荒誕又有節慶氣氛。每當觀眾靠近,利用摩打、矽膠和砧板仿製的「豬尾巴」便會像反抗似的轉圈起舞並擊打鈴鼓。拓展現場表演可能性外,亦結合怡人鈴鼓和詭異豬尾巴,象徵兩種矛盾的精神正面交鋒。

 

《在路上:中國青年媒體藝術家》展覽

展期:3月29日至4月19日
時間:10:00AM - 07:00PM(星期一休展)
場地:城市大學展覽館(九龍塘達之路香港城市大學劉鳴煒學術樓18樓);
創意媒體學院(九龍塘達康路18號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3樓CMC展覽廳及9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