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1多媒介藝術聯展《Emerald City》 科學就是如此奧妙

撰文:黃正軒
出版:更新:

今個藝術三月,K11 Art Foundation(下稱KAF)將舉行聯展《Emerald City》,囊括20多位藝術家,展出繪畫、雕塑、錄像、攝影及特定場域裝置等40多件不同媒介的作品,透視「空間」奧秘,反思幾何學和空間感知的交匯處。
策展單位認為,幾何學的英文Geometry原意指「丈量地球(Geo)的學問」,因此幾何學能夠牽動人類對於世界的想像。是次聯展作品注入了藝術家濃厚的幾何學思維,展現出當代世界觀。

Ashley Bickerton 《Wall-Wall (The Black Mud Bubble...)》, 2017年,油彩、塑膠彩、搪瓷、金屬片;含鋁夾板,塗有樹脂,180 × 120 × 21厘米。(主辦單位提供)

KAF表示《Emerald City》是該機構首個包辦研究、策展及製作的展覽。策展概念可從幾位參展藝術家前互聯網興起時代的作品見到端倪。經濟及傳媒全球化自上世紀80年代變得急遽,各國連繫頻繁緊密,使人重新思考全球各地文化如何連結和共存,並構想「世界」這個抽象空間的新形態。這股新思潮推動不同視覺語言、藝術流派興起與革新,例如美國的新幾何派(Neo-Geo)、中國的理性繪畫(Rational Painting),以及日本的前超扁平普普(Pre-Superflat Pop)藝術。「幾何學」可算是這些始發於不同地區的藝術間的共通點。

Carl F. Cheng《Specimen Viewer No. 4》,1970年,纖維玻璃、vacuum formed acrylic plastic, plastic cases, 4 specimen cases, LED燈、wiring, metal latch and hinges,27.94 × 30.48 × 48.26厘米。(主辦單位提供)

新幾何派先鋒藝術家Ashley BickertonPeter Halley的作品將可在香港觀賞,它們以幾何學內外辯證法,闡述藝術和商品間之脆弱界線,隱喻社會空間。洛杉磯華裔藝術家Carl F. Cheng亦提供一系列雕塑,當中名為《Erosion Machine》的便帶盒型裝置創作於1969年,能模仿大自然風化過程。Cheng在家電尺寸大小的作品中「自製」生態系統,前瞻地將自然生態納入「人類紀」(Anthropocene)思維中。

受傳統藝術媒介如畫布、銀幕及鏡頭的形式所限,當代藝術作品多受點與線、比例與距離等幾何概念規範。《Emerald City》對照不同時代背景的作品,呈現當代社會文化構造中根深蒂固的幾何式思維,反思人類能否擺脫如斯局限。

柏林雙年展中,Nik Kosmas的《Power Rack》、《Rig》及《Squat Rack》,2016年。(Berlinbiennale/Timo Ohler攝)
田名網敬一《“The House in Ascension” sculpture series_A》,1986年,木、漆,14 × 45.5 × 86.5厘米。(主辦單位提供)

因此,委約作品亦為《Emerald City》重點。KAF邀請陳翊朗、Nik Kosmas、「山河跳!」、張如怡、黃慧妍及前述的Peter Halley等藝術家提供新作,當中包括Nik Kosmas的大型遊樂場攀爬架。Kosmas刻意令攀架功能上充滿不對稱,藉以重新設計遊樂設施,顛覆尋常,讓觀眾探索身體跟周遭空間的幾何關係。此特定場域裝置將與日本藝術家田名網敬一1986年的雕塑《“The House in Ascension” sculpture series_A》並放。

《Emerald City》聯展

展期:3月28日至4月22日(K11 Art Foundation臨時展覽空間);
3月28日至5月31日(chi art space)
時間:11:00AM - 07:00PM
場地:K11 Art Foundation臨時展覽空間(上環永樂街33號中遠大廈地下);
chi art space(中環皇后大道中18號新世界大廈2期8樓)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