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製造】一個人的堅持 造袋匠談慢工之美
不太中聽的事實:「香港製造」早過了全盛期。要找百分百香港出品的手袋品牌,比想像中還要艱難;好不容易,找上了Post No Stamp。全手製重工帆布袋,在美國,或日本,heavy duty早被視為一門工藝,而在香港,卻絕無僅有。不過就是他,一雙手,一部工業衣車,以一天一個袋的速度,默默耕耘。「香港製造」若然還像昨日,大抵也就是靠這份純粹的堅持。而坊間不少的一人製模式,能否指引出本地製作的未來可能性?
攝影:黃寶瑩、龔慧
帆布製作 吃力不討好
踏進位於上環唐樓的工作室,什麼都還未做,已經汗流浹背。「走4層樓梯,是辛苦一點。」Sam笑說,一臉不好意思。「每次買布更是大件事,這裏全是10安士以上的厚布,都要逐層搬上來。」事無大小都要親力親為,因為算上老闆連員工,打理品牌的就只有他與女朋友兩個人。由零開始,至今兩年多。
「自己也沒想過能來到今天呢。」他說得直白。最初,Sam不過在朋友位於銅鑼灣家具店的一隅,放了張桌子,擺上一台衣車,就成立了帆布工坊Post No Stamp。佔地小,作風低調,所賣的布袋亦是尋常簡單的款式,只是經過的客人總會特別留神—防水重磅珠帆布、德國粗身縫線、日本YKK拉鏈,還有100支棉布襯裏;造工仔細,第一次摸在手裏,還以為是什麼國外廠牌。事實上由設計到製作,都由Sam一手包辦,還要提供訂製服務。「由袋身的顏色、布料、尺寸,到肩帶長度和內裏暗格,全部可以按個人喜好調度。」連客人習慣用左肩或右肩都問得一清二楚,以調整拉鏈方向,難怪他敢說:「香港沒有人在做類似的東西。」
一人製 慢工出細貨
儘管近年本土手作之風盛行,製作帆布這個領域,卻是異常冷清—只因做過的都知道,有多吃力不討好。「香港人欣賞帆布的眼光始終跟外國不太一樣,許多人聽到帆布,第一個反應會覺得是平價貨,又會嫌布料太重、太硬;不過這種只屬於heavy duty的獨特質感就是無可比擬,喜歡的人自會懂得欣賞。」說到製作,就讓更多人打退堂鼓。「帆布特別厚硬,一般衣車縫製不了,就算使用特定的工業衣車都要懂得調校,否則很容易斷針,也做不好。之前曾試過聘請老師傅幫忙,但他們以往從事成衣製作,即使經驗老到,做出來的效果亦不大理想;加上工廠通常是分部件製作的,要一個人處理整個袋的車工,對他們而言亦有難度。」
別看他說來頭頭是道,本來亦是門外漢的他,如今習來的手藝幾乎全靠自學。「開始時也經過許多失敗,但也就是慢慢嘗試過來,才知道什麼地方要格外注意,要做得比人好。好像畫紙樣這看似簡單的工夫,實質上要仔細計算布料彈性、拉力、縮水度,還要認真對好橫直紋理,有時候就是多一分、少一分,做到最後收不到口就是失敗。而且始終資源有限,好像外面工廠縫雙線一下就做好,我這台衣車要一行一行車,所以手必須要夠定,確保兩行線平衡對稱,做不好又得拆線,從頭再來……雖然費工夫,但這樣做出來的確會穩陣很多。」歸根究底,還是慢工才能出細貨。
創作的純粹
如此一來,做一個袋要差不多一整天,已算快,但也是目前極限。「身邊朋友亦曾提議我找內地工廠加工,但這樣做就跟坊間的品牌沒分別,客人來我這裏,不外乎追求一份獨特性。唯一可惜的是,這裏無法添置大型機器,有些設計想法礙於技術問題未能付諸實行,還要再找辦法解決。」
談起帆布,他一直滔滔不絕。問他為何如此沉迷,他想了想才說:「因為怕悶。」成立個人品牌之前,Sam從事時裝設計十多年,後來趁着當時的板仔熱潮,在利時商場開了時裝店,售賣美日街牌。「回想當時的時裝市場還挺好玩的,至少來逛利時的客人個個自有風格,賞心悅目。大型時裝集團進駐之前,我們還有空間引入一些小眾品牌,每間店舖,各有各精彩。」他續說:「不過香港人就是喜歡一窩蜂,人做我做而不是想辦法建立獨有的風格特色,所以往往一個潮流冒起,很快就會被做到爛、被市場厭棄,而未能把一件事愈做愈精。這幾年更是整個時裝工業的低潮期,fast fashion與租金飆升雙重夾擊,結果人人轉做網上,或跟着潮流走……真的很悶!」一次到日本旅行,在鐵路橋底遇上一個手作市集,雖說是橋底,空間卻井然有序,每個手作人自成一國,好不專注地做着創作。Sam看着面前的畫面,久違了的熱情頃刻又再燃起。「像他們這般純粹地創作,回到香港又為何不可?」結果回港兩個月,Post No Stamp就誕生了。
品牌漸上軌道,也要多得人們近年追捧小店、手作的獨立精神,但正如Sam所言,香港人始終是貪戀新事的一群,難保熱潮也會在短時期內退去。隨着深水埗傳統布行倒下,沒有年輕人願意入行做裁縫,連調整衣車這門專業,技師也是走一個少一個……夢想雖美,最後是否也要向現實低頭?Sam仍是一臉溫和笑着回應:「也許真的不能長久地這樣做下去,所以一開始我已經考慮過種種現實因素,最後仍然決定開店,只因我始終相信,這城還是要有人去做一點不同的事。」
本地自家製 不怕規模細?
Tara Poky
由本地設計師Tara於2014年創立。Tara本身是露營及行山運動發燒友,多年前更受外國MYOG(make your own gear)文化影響,開始自學手製營具,一手一腳製作出比市面買到更為輕巧的裝備配件。日子有功,成功將個人經驗發展為獨立品牌Tara Poky,以推出輕巧小型的行山背囊及小袋為主打,大受一眾營友歡迎。
由設計到製作,過程完全由他個人一手包辦,從國外引入超輕量面料,雖然只利用一台工業衣車在家中縫製,但手工嚴謹,而且接到訂單才開始製作,用色細節甚至可以根據客人的要求調節。也許正因為品牌規模細小,由產品類型到設計細節,均忠實呈現設計師對於日常生活、戶外體驗的啟發及堅持。
島中坊研
由成長於長洲的兩位女生創立,以島上生活作為據點製作衣飾及布袋,風格清新純摯。最先發表的設計「Shirt's Redo」,將上班族的恤衫撕開成碎布,然後編織成手袋,有趣意念隨即引起關注。之後發表的手袋設計均以棉布、皮革、繩結等作為素材,感覺偏向簡單純粹,猶如小島生活的寫照。由於所有製作工序都以人手進行,過程十分耗時,設計師遂聘請了島上的婦女共同協作,提升產量之餘,亦給予島上居民一份回饋。
www.facebook.com/island.workbench
嬌嬌婆婆
設計師嬌嬌是個布袋迷,自小對於布袋的厚度、圖案及間隔等小細節,都有着異於一般人的執着。後來更索性學習縫紉,動手製作出各式布袋,無心插柳之下開創了品牌「嬌嬌婆婆」。Tote bag的結構一直簡單如一塊布加兩條手帶,卻成功注入不少巧思,除了從世界各地搜集不同質料、圖案的布料,亦會因應客人的個別需要打造獨特的尺寸及間隔,令成品更具實用性。設計師同時熱衷於手作市集,與丈夫共同開設A Nice Place To工作室,提供互動空間與同好分享各種的生活設計意念,也讓品牌的布袋設計更趨多元化。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