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覽】看不見洋紫荊的香港區旗……聽聽五位藝術新鮮人的畫中話
藝術與你的距離有多遠?可能你的答案是天與地那麼遠。可是,好的藝術作品不會高高在上、拒人千里。
來到第四屆的《初試啼聲》香港青年藝術家聯展,經過挑選出來的五位香港藝術新鮮人一同展出作品,創作媒介多樣,但作品都有一個共通點,他們不談華而不實的「偽術」,把私私細語專注而自在地藏在藝術作品中,轉換成個人特色強烈、貼近生活的藝術語言。只要你肯張開耳朵,一定能聽明白,餘音裊裊。
樹葉可以曬相 垃圾拼出美感
兩年前,半山般咸道4棵百年細葉榕被無情地「砍首」,令許多人也心傷了。現正就讀香港藝術學院的陳靄欣,作品以樹為主角,她不但替堅尼地城科士街的百年細葉榕拍攝,更收集他們的葉子弄成沖曬用的感光劑,令平白一張照片有更細緻的質感,感光劑的葉青味勾起城市中綠化處境。照片中的榕樹有如浮水印,彷彿提示香港土地的綠洲風景好像有一天終會褪去,喚起文化保育的關注。
不止有生命的樹木,就算日常生活中的廢棄物,也可能有你未發掘的用處。參展藝術家之一的趙芝婷,便從日常垃圾看到一種結構美。她把不同的廢置物品分解,與顏料在畫布上交纏,隨性的拼貼令作品大大增加活潑感,讓畫布上的三維藝術形態流動。
語言與區旗中的身份焦慮
廣東道只能聽到普通話,「普教中」的爭議在香港也有多年。作為大部分香港人的母語,對於粵語會否消失,也成了不少港人的身份焦慮。今年畢業於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的本地年輕藝術家鄭裕林,以裝置作品《南蠻音韻考》去回應這一種焦慮,作品結合了手雕活字版、影像、版畫、聲音等媒介,通過考證,審視和檢閱廣東話的語音系統,並在每一個聲母、韻母旁配上一張有關香港的圖像,以此作為對港人身份價值的檢視。
除了語言,還有什麼能夠代表人的身份?在剛剛閉幕的台北世界大學生運動會,當香港健兒摘下獎牌,奏起的雖是中國國歌,升起的卻是代表香港的特區區旗。大家腦海中的香港區旗,是否總是迎風飄揚?旗上的洋紫荊圖案總是顯示出全貌?2016年畢業於香港城市大學創意媒體學院的梁望琛,卻在作品《香港在風中打轉》中,以十張黑白照片呈現不同動態中的區旗,但那些區旗卻有如「拍攝失敗」的影像,幾乎見不到洋紫荊圖案。十張照片連繫起來,能看到順序的區旗動態,但單獨看一張照片就是靜態的區旗,呈現區旗雕塑般的形態。這種「拍攝失敗」的影像,其實比喻梁望琛對香港社會現存的矛盾和不穩定的政治狀況所感到的迷茫、焦慮和恐懼。
影像展現三代女性的關係
女兒與母親,實在是一種最熟悉卻又最難清楚了解的關係。2016年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視覺藝術院的洪澄欣,其藝術創作就像與家人同樂——她與母親利用即影即棄相機互相偷拍,也由洪父拍攝她與母親,好像一個全家總動員玩遊戲。看似有趣的實驗,但洪澄欣的裝置作品有兩本攝影書、一系列拍攝母親個人物品的照片、以及三張節錄自另一本攝影書的影像與文字透過祖母逝世後來自於她生平的一些零碎片段。洪澄欣希望透過作品,表達出她渴望了解生命中兩位對她最重要的女性的內心掙扎。
第四屆《初試啼聲 》香港青年藝術家聯展
日期:即日至9月23日 11:00-18:00 (星期日除外)
展覽地點:藝術創庫畫廊(荃灣海盛路九號有線電視大樓20樓2009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