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江《少年來了》、《素食者》書寫韓國社會的大小傷痕|開卷樂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한강),是首位亞洲女性且首位韓國作家獲此殊榮。韓江的作品主要書寫韓國的重大社會議題和歷史事件,除了以濟州四三事件作題材的《永不告別》外,還有以光州民主化運動為背景的《少年來了》,以及探討女性、父權與暴力的《素食者》。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原題:韓國首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少年來了》、《素食者》書寫韓國社會的大小傷痕
《少年來了》
香港讀者對《少年來了》寫一九八零年五一八光州民主化運動的背景應較為熟悉,因與此題材相關的電影《逆權司機》、《辯護人》等都廣受港人關注。一九七九年韓國總統朴正熙遇刺後,國軍保安司令全斗煥以武力策動「雙十二政變」奪權,翌年五月擴大戒嚴到全國範圍,這也是南韓在二零二四年十二月四日實施戒嚴前的對上一次戒嚴。當年不少人起義反對軍事獨裁,全斗煥政權大規模鎮壓,令許多人被無情軍火殺害;《少年來了》的故事,就是建基於這段悲慘歷史上。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少年來了》共分〈雛鳥〉、〈黑色氣息〉、〈七記耳光〉、〈子彈與鮮血〉、〈夜空中的瞳孔〉及〈往花開的地方〉六章。首五章皆以參與起義的青少年為描寫對象,第六章則以其中一位青少年之母的視角敘事,全書圍繞著為民主犧牲的年輕人,及暴力之後倖存者的悲痛。
出生於光州的韓江曾表示,自己在寫《少年來了》時感到很痛苦,但仍堅持要寫完:「我並不是要書寫歷史的教訓,我只想讓人感同身受和理解那些被殺害的人、那些倖存者,以及受光州事件後遺症所折磨的人。」本身是韓國國民的漢陽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孫湊然說,在閱讀這部作品時也不禁心痛落淚。文學作品令作者和讀者的情感連線,更盛載著一代人的記憶,超越時代,以文字呈現有血有肉的生命,觸動不同時空的讀者。這便是文學的美妙之處,亦是其價值所在。
《素食者》
二零一六年獲得國際布克獎的《素食者》是韓江另一部作品,共分〈素食主義者〉、〈胎記〉、〈樹火〉三章,講述主角英惠由素食變成厭食期間精神崩壞的過程。韓江在三章情節中分別通過英惠的丈夫、姐夫、姐姐三人的視角來描寫英惠在不同人前的狀態和存在意義;當中穿插了破碎的惡夢和父親對動物施暴的回憶,而這更是讓英惠邁向精神崩壞的兩大因素。
三章的描寫角度不一,但當中對英惠內心狀態的描寫卻是環環相扣。首章〈素食主義者〉描述英惠成為素食者的原因,將一個人被社會排斥時的內心痛苦呈現出來;第二章〈胎記〉描寫英惠的藝術攝影師姐夫因英惠臀部的胎記,選擇以「藝術」解決自己性的慾望,描繪出他在性慾的自我抑壓;而第三章〈樹火〉的內容,則寫英惠姐姐因照顧厭食至想成為樹的英惠,從中找到姊妹兩人瀕死中的生存意義。
英惠在多方面被社會壓抑,她的姐夫和姐姐亦然。韓江透過三種視角,寫出四個人物社會規範所造成的壓抑和傷害。孫教授指三章均有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例如:〈胎記〉的內容明顯有鮮明的道德衝擊;〈樹火〉以「樹」的意象,探討生命結束的多重意義—它也許不代表死亡,而是象徵復活和重生的可能。
《素食者》並無從英惠主導的視角書寫,但通過四位人物的狀態影射韓國整體的社會面貌,當中更有國民對生命意義的反思。透過韓江的作品,讀者可以對韓國社會的過去與現在有更深入的了解。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