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首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從韓江認識不一樣的韓國(上)|開卷樂

撰文:開卷樂
出版:更新:

今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結果十月出爐,得獎作家是來自南韓的韓江(한강)。她是亞洲首名獲此殊榮的女性作家,也是首名獲此殊榮的韓國作家。韓江出生於文人家庭,在1993年發表她的首篇詩作後步入文壇,翌年便開始小說創作的生涯。韓江憑小說《素食者》獲得2016年國際布克獎(The International Booker Prize),因而提高了在韓國的知名度;今年韓江再下一城,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更引起世界各地對韓國文學的關注。
文:香港電台開卷樂

韓國女作家韓江奪得諾貝爾文學獎,圖為她2023年在光州演說(Yonhap via REUTERS)

韓國的閱讀風氣

亞洲地區以至世界各地都深受韓國影視文化影響。來自韓國漢陽大學的中文系助理教授孫湊然則指,這也影響着韓國的閱讀風氣:「韓國人習慣看影視串流平台,所以閱讀量越來越少;有些改編成影視作品的原著小說在韓國很受歡迎,卻同時也降低了國民對其他純文學的關注。」韓江成為史上首位得到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人,不僅令更多人留意她的小說,也為國人對韓國文學的自信打了支強心針。

韓江獲獎 令人意外

2024年10月10日,韓國首爾,圖為人們正閱讀今屆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韓江的作品《素食者》。(Reuters)

「韓江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令韓國人很驚訝。」孫教授解釋,在韓國文化下,作家書寫歷史問題只會被視為一種抒發個人政治的看法,大眾普遍不會認為作品可以得到世界重視。韓江的作品正正大談韓國歷史、並把韓國社會的矛盾和衝突赤裸地呈現在作品當中,對許多韓國人來說,韓江獲獎是出乎意料的結果,也改變了部分韓國人的世界觀。

語言的限制無阻韓江邁向國際。孫教授評韓江的文字觸覺非常特別:「韓江作品的用字和描寫方式都不是人們日常會用到的。用韓語來讀她寫的文字,真是漂亮極了!」雖然經過翻譯難以完全呈現原作的語言美感,但無阻韓江躋身文學的殿堂,這對亞洲作家而言是非常鼓舞的消息。

韓江的《永不告別》

諾貝爾文學獎2024得主韓江作品《永不告別》中文版(書籍封面)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韓江的作品主要以韓國社會議題和歷史衝突為書寫對象。其中一部代表作、於2021年出版的《永不告別》(又譯作《不做告別》)就以濟州島四三事件作背景,韓江也建議讀者可以從《永不告別》開始去認識她。孫湊然教授認為,韓江在《永不告別》投放的真實經歷和個人情感都較其他作品為多。《永不告別》的主角慶荷和韓江一樣,是一位小說作家,作品記述慶荷在寫完一部屠殺的歷史悲劇後,卻發覺難以從痛苦中抽離。「屠殺」一詞,也與四三事件的主軸不謀而合。

對韓國人而言,濟州島四三事件是一道涉及南北韓敵對的歷史傷疤。作家書寫這樣敏感的歷史題材,難免會惹起爭議和反感。但孫教授認為,韓江在《永不告別》選擇以四三事件為背景,並非有意宣示政治立場:「我認為她純粹是想以紀錄,來關注那些猶存在韓國人民心裏的痛苦記憶。」韓江在書中呈現的,也許是那個還未疏理完四三之痛的、活生生的自己。

透過閱讀認識世界

韓江透過文學,把韓國的歷史和社會實況帶到國際;除了《永不告別》外,韓江的重要還包括探討女性、父權與暴力的《素食者》,及以光州民主化運動為背景的《少年來了》。讀者不妨透過韓江的作品,更深入認識韓國的社會文化。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