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將歷史被錯過的一面寫成黑色寓言|開卷樂
「但澤三部曲」─三個以波蘭的但澤為舞台的故事,以詼諧諷刺的敍事,虛實交錯,批判納粹散播的狂熱英雄主義和扭曲的意識形態。德國作家君特.格拉斯以小說呈現文學創造的可能,並悄然在文字中築起一片記憶中的故鄉。
文:開卷樂|原題:君特.格拉斯「但澤三部曲」:將歷史被錯過的一面寫成黑色寓言
香港電台文教組節目《開卷樂》由鄭政恆、黃怡、鄒芷茵、唐睿主持,逢週六晚上8時30分至9時,港台第二台播出。節目重溫 : https://podcast.rthk.hk/podcast/item.php?pid=541
創造性的不敬 愉快的破壞性
君特.格拉斯(1927-2015)出生於當時是自由城市的但澤(今波蘭格但斯克),他在二戰後期被美軍俘虜。 1946年4月獲釋後,他選擇不返回被蘇聯佔領的故鄉,轉往西德杜塞道夫研習藝術,成為石匠學徒。其後,他與妻子旅居巴黎。1958年在德國一個小鎮為「四七社」朗誦了《鐵皮鼓》的其中兩章,獲得了一筆四千五百馬克的鉅額獎金。翌年,成名作《鐵皮鼓》正式出版。格拉斯於1999年獲得了諾貝爾文學奬,其創作被評譽為帶有「創造性的不敬」和「愉快的破壞性」。
注定不凡的人生
格拉斯的出生地─但澤自由市,自中世紀以來已是一個重要的貿易港口,乃地緣政治的戰略要地,主權一直在波蘭、普魯士、德國間游移,一戰後成為半自主城邦,在1939年被納粹德軍佔領,二戰結束後轉由蘇聯紅軍遷入,境內的德意志人被驅逐出波蘭領土。
格拉斯的父親是德國商人,信奉新教;母親則是來自卡舒比亞的波蘭天主教徒,有一位妹妹,他們經營一家雜貨店維生,格拉斯在充斥着文化差異的家庭中成長,在動盪的童年時代中,積累起往後寫作的養份。
但澤三部曲 對殘暴歷史的諷刺與反抗
「但澤三部曲」的故事並無直接的貫連,故事名字來自於取材,與第二部《貓與鼠》和第三部《狗年月》比較下,首部曲《鐵皮鼓》(又譯《錫鼓》)最廣為人知。不知道格拉斯有否借鑑自身背景,主角奧斯卡與其本人出生的年份相近,母親是一名但澤的護士,嫁給了德國人馬策拉特,然而,奧斯卡卻堅信自己真正的父親是母親的情夫─表哥揚.布朗斯基,這名波蘭人其後在波蘭郵局保衛戰中被槍決。
德、波兩國的拉鋸,形塑了但澤地區複雜的身份認同。格拉斯在回憶錄《剝洋蔥》中借耳聞之事,提及到表舅收藏著兩面旗子─波蘭旗和納粹旗,要是戰爭來襲便爬上樹頭,瞧見的先行人馬是何方,就在頭上插相應的旗幟。但澤人民經歷幾度政權更迭,在身份的邊界間徬徨遊走,為了生存,不得不審慎、戰戰兢兢,隨著局勢流動浮沉。
奇妙的是,故事主人公奧斯卡在三歲後決定停止長大,把瞬息萬變的複雜社會拒諸門外。(現實是,他很可能是侏儒。)他還有兩項拒絕荒誕世界的武器:三歲生日時收到的一面錫鼓,他會利用矮小的身材躲藏在閱兵台下,敲擊錫鼓別樣的節奏擾亂軍樂,搗亂納粹集會;另一項是他那足以震碎玻璃的尖叫聲─這難免令人聯想到歷史上的水晶之夜。奧斯卡身上充斥著的拒絕的力量,彷彿彌補了但澤人民在權力更迭間喪失的意志。
作家筆下的再造現實
香港浸會大學人文及創作系副教授唐睿認為,格拉斯是二十世紀一位無比重要的作家,其文藝技法影響到後世甚多作家:「格拉斯在《但澤三部曲》中以魔幻寫實與創新的諷刺手法,批評了德國近代史;其人物設定和厚實的層次,對罪惡、記憶與身份作出了深刻的反思。」
唐睿亦引述2006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奧罕·帕慕克的評論:「《鐵皮鼓》在七十年代被翻譯成土耳其語,流入土耳其文壇初時,驚艷到一批老派社會寫實主義作家─原來一部政治小說既能夠寫得如此具實驗性,而又廣受歡迎。」格拉斯為敍述歷史與創傷創造出獨特的筆調,唐睿總結道:「無論故事多麼殘酷、嚴峻或政治化,都應該以作家的創造性作為基礎。」
(本文原刊於報章專欄《開卷樂》,此為加長版。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