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海外輸出不如理想 真的是因為集數太少?|還是日本|湯禎兆
最近看到一些關於日劇未能走出海外的分析,也不無思考空間。高堀冬彥先交代數據——根據日本總務省的調查,2021年度日本電視節目出口總額為655.6億日圓。其中,動畫作品為567.2億日圓,電視劇則為36.1億日圓,僅占整體的5.5%。那當然不是理想的數字,但他接下來的分析,把未能輸出海外的源頭歸因於日劇集數少,總時數少,規模不大,令海外電視台難以處理,因此吸引力不大云云。
文:湯禎兆|原題:日劇的本土化再思
由衷而言,這也是較為獨特的看法——時數長短及規模大小,是海外市場接受與否的關鍵嗎?一般而言,集數與時數的長短,往往與一個社會的流行娛樂發展蓬勃度成反比。簡言之,流行娛樂愈多樣化,消費者留在螢光幕前的時間相對會減少,反而令節目產品趨向精緻濃縮化——務求一撃即中,抓緊人心。
事實上,作者不斷提及要與海外串流平台合作,以提升集資水平從而增加製作費,但我們也同時可看到串流平台上的劇集模式,同樣正好以多樣化為發展方針。最近成為熱議的劇目,如以真人真事改編的《Baby Reindeer》正是以一季七集,且每集由30至45分鐘不等的不規則形式上架;而另一流行劇《Dead Boy Detectives 》基本上採用和大部分的日劇模式大同小異(每集一小時,一季八集)——事實上,平台上更有「30 Minutes Laughs 」的專屬分架,可見長短絕非首要考量。
就個人經驗而言,我反而認為串流平台協助了長劇的海外輸出(即前者協助後者「全球化」,而非反向為之)。以韓劇為例,即使在追看深愛的《信號》、《德魯納酒店》及《惡鬼》等作品之際,內心往往深切慶幸串流平台上的快搜功能,可以幫助我不用再三翻看片中不斷出現的重溫片段及拖沓劇情。
此所以我認為以長短論日劇的本土化窘境,似乎不是一對焦的解說。
(圖片及標題為編輯所擬,本文不代表藝文格物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