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快車」從威尼斯開到西九 你會看到什麼風景?
西九高鐵站尚未通車,一輛「廣東快車」卻率先開進了西九,停泊在M+展亭。這輛「快車」在2003年從威尼斯開出,開了14年才終於抵達了西九文化區,車上載着當年參加威尼斯雙年展的廣東藝術家的作品。
2003年,中國原本決定第一次以國家身份參展50屆威尼斯雙年展,但因為一場從廣東開始爆發並最終擴散全球的沙士疫情,而取消了中國館的展出。在這樣的情況下,一群沒有中國官方支持的廣東藝術家卻開始了他們的威尼斯之旅,他們獲原籍廣東的知名策展人侯瀚如邀請,參加雙年展Arsenale主場館的一個展出項目,而這群廣東藝術家的展覽便命名為「廣東快車」。
為什麼是香港?
廣東的藝術,得到香港的博物館收藏和展示,除了是因為M+視覺博物館的亞洲定位,以及剛好在2013年接收了中國藏家管藝捐贈的這批藏品之外,也是因為廣東藝術和香港藝術圈千絲萬縷的關係。因地理及文化上的接近,香港藝術界和廣東藝術界的交流在香港回歸前後的90年代已經非常頻繁。拍攝作品《三元里》的廣東民間錄影組織「緣影會」創辦人歐寧,就經常到香港,和香港電影界如導演舒琪等人有不少的交流,他也通過舒琪的介紹認識了不少外國導演。
這次展出的鄭國谷作品《樣板房》,從經濟層面展示了香港和廣東在全球化中的關係。《樣板房》選用了陽江出產的廚具,這些中國製造的產品正是通過香港這個中介者銷往全球。「有趣的是,他們當年參加的威尼斯雙年展,也是向世界輸出中國藝術的窗口。」M+助理策展人譚雪凝說。2003年,那一批廣東藝術家能夠順利成行到威尼斯參展,香港的藝倡畫廊、漢雅軒等也提供了不少的幫助。
全球化下的中國南窗口
中國歷史上,「山高皇帝遠」的廣東遠離權力和文化的核心,因而發展出與中原文化、江南文化截然不同的嶺南文化。沿海的廣東從很早就開始擔當着中國南窗口的角色,也是近代中國結束閉關鎖國後最早對外開放的地區,尤其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後,廣東走在中國都市化、全球化風潮的最前沿。
「廣東快車」(Canton Express)這個名字的由來,或許也正好說明廣東文化的外向。1992年末至1993年夏期間,侯瀚如與幾位藝術家在蘇格蘭格拉斯哥為一個展覽做準備,他們經常到當地一家廣東燒臘快餐店吃宵夜,店名就是「Canton Express」。侯瀚儒不僅拍下了這家店的招牌,並將店名運用於在2003年威尼斯雙年展的展覽中。他對亞洲城市發展有多年的深入觀察,他發現急速發展的亞洲城市總是先有建設才有規劃。03年的展覽結束後,整個展覽獲得專注於收藏觀念藝術的中國藏家管藝收藏並運回中國,又在2013年捐贈給M+,此次展覽是這批藏品的首次公開展示。
負責這次策展的M+希克資深策展人皮力認為,珠三角的藝術家較少以政治或商業符號表達對社會的懷疑和批判,而是以多元媒介呈現全球化影響下的都市景象和日常生活。M+助理策展人譚雪凝表達了類似的觀點,「90年代中國藝術最為人熟知的是政治波普,但同時南方藝術家正處於中國全球化的前端,關心的問題多與自身有關。」
陳劭雄的《花樣反恐》,對全球化議題作出一種幽默的回應。2001年美國911事件後,飛機、高樓這些現代化的產物忽然成為了恐怖主義的象徵,藝術家陳劭雄意識到中國的大城市如廣州、上海同樣有很多高樓大廈,於是他以動畫和錄像形式,戲謔地虛構出中國大城市的高樓大廈以各種「花式」躲避飛機撞擊的畫面,人造的工具被賦予了人的意識。
廣東藝術的自發性和靈活性
如果說廣東藝術在中國藝術裏是邊緣的,那參展的這些廣東藝術家就是「邊緣中的邊緣」。他們沒有官方美術機構背景,沒有政府資金,於是自發組織展覽,在城市不同的空間中打遊擊戰。段建宇作品《藝術雞》所表現的自由行走的「走地雞」精神,或許正好用來形容這群藝術家。皮力說,這群廣東藝術家具有「反藝術」的色彩,他們的藝術在特定場所中發生,不強調藝術的永恆性。也正因如此,當年展出的一些作品已經遺失,甚至也沒有完整的資料保存下來。這次展覽儘量修復當中的作品,或還原當初未能實現的藝術家原意。
林一林的裝置作品《溫床》,當年就未能按照他的原意在威尼斯展示,比如因為在當地找不到灰磚而唯有用紅磚代替。《溫床》由他的六個以磚為題材的行為藝術錄像組成,其中的《驅動器》還和香港有關。1996年,香港回歸前夕,林一林獲香港藝術中心邀請到香港展演,將其1995年的作品《安全渡過林和路》改編成《驅動器》,他把磚牆從灣仔一座天橋上的一端搬到另一端,而磚頭上則寫上了殖民地時期的一些政府的機構的名字——經過搬動後,上面的名字也因磨蝕而變得模糊。
藝術不一定永恆,「快車」上所有風景都是稍縱即逝。其實我們都一直坐在「快車」上,只是不知道這輛快車開往何處。
活動資訊
「廣東快車」
日期:即日至9月10日
地點:西九文化區M+展亭
故事劇場《開倒車.慢三排》
故事人:雄仔叔叔
劇場人:李俊亮
時間:7月22、29日,8月13、20日,下午四時
策展人導賞
7月8日下午4時30分(普通話)
講者:皮力
7月15日下午4時30分(粵語)
講者:譚雪凝
8月27日下午午4時30分(英語)
講者:鄭懿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