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時超現實畫家馬格利特3億畫作 發人深思作品印證眼見不為真

撰文:何國龍
出版:更新:

【René Magritte/ 馬格利特 】踏入三月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濃厚的藝術氣氛,在月底將會舉行藝術界的大型盛事之前,剛剛在倫敦佳士得的一場拍賣上,著名比利時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一幅畫作《親密的朋友》拍出3,366萬歐元之天價(約3.3億港元)。在各大藝術展上我們都能夠看到林林總總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品,馬格利特作為上世紀舉足輕重的先驅,他的作品有何獨特之處?又能夠引起哪些有趣的思辯?而且他在藝術家的身份之外,更曾開設一家廣告公司,啟發了後世不少頂尖的廣告創作。

《親密的朋友》(L'ami Intime / The Intimate Friend)(圖片來源:佳士得)

馬格利特生於1898年的比利時,早年曾服兵役和當過工廠製圖工人,及後於布魯塞爾皇家美術學院畢業並專注於美術設計的範疇。他早期以創作廣告為生,並於30年代與兄弟開設名為Studio Dongo的廣告公司,對於圖像和平面設計的觸覺甚為敏感,懂得在有限的平面空間上發揮創意,引發觀者的深思,雖然他的廣告事業與藝術生涯雙線並行,但顯然地前者更能夠令他聲名大噪,他著手處理過的企業廣告後來都成為啟發世人的經典,當中歸功於他擅長運用視覺符號、邏輯認知、文化意識方面,造成衝擊性視覺創意,發人深省而印象深刻。

比利時超現實主義藝術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圖片來源:佳士得)

當中最著名的一幅作品《Ceci n'est pas un Pipe》(這不是一個煙斗),原名為《圖像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因被保險公司Allianz挪用作廣告深入民心。作品的深意在於證明人們總是輕易將眼見的圖像與現實中相似的事物打上等號,但事實上畫作僅是畫作,是圖像而非煙斗,無論多寫實都不能再現出現實。在此概念之下又引伸出他的風格另一大特點:筆下的人物總是沒有臉龐的。

《Ceci n’est pas un Pipe》(這不是一個煙斗),原名為《圖像的叛逆》(The Treachery of Images)(圖片來源:Los Angeles County Museum of Art)

很多人認為他筆下的西裝男就是他的自畫像,這個觀點似是而非,雖然他的確常以西裝、戴上圓頂禮帽的形象出現,但於當時的比利時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形象,在街上可以找到一大群這樣的人,不過這個形象又有所暗喻:遵守社會規範、平平無奇的平凡之人,沒有任何個性特徵的大眾臉,馬格利特本人亦稱之為「Mr Everybody」。是次拍出天價的作品,是創作於1958年的《親密的朋友》(L'ami Intime / The Intimate Friend),亦是一位「Mr Everybody」,背向觀者看不到面貌,離奇地一件法包和玻璃杯懸浮在身後。

比利時紙幣500法郞的正面為馬格利特的肖像(網上圖片)
比利時紙幣500法郞的背面為馬格利特的標誌性創作元素西裝男(網上圖片)

馬格利特的畫作往往帶有一股神秘感,物件莫名其妙地出現,每當觀眾觀畫時,總是會思考畫作內的元素有何意思,並試圖找尋當中的關連性作出合理化的猜想,可是在馬格利特的畫作中此舉是徒然的,藝術是抒發情感的一個方法,有學者認為西裝男沒有臉龐其實正是在隱藏情感,人們一般可以從表情五官,尤以靈魂之窗的眼睛去了解藝術家的想法,但眼見未為真,更何況是超脫於現實的畫作?

《人子》(The Son of Man)(圖片來源:Forbes)

於另一幅經典之作《人子》(The Son of Man),我們似乎可以找到了解馬格利特的一麟半爪,畫中一顆綠色蘋果擋住用來表達情感的五官,蘋果可能有著宗教上的隱喻,象徵原罪、慾望的禁果,當人們試圖去了解蘋果背後的臉龐時,正正生起一種偷窺的慾望。不管如何,嘗試去偷窺馬格利特的想法是沒有結果的,所以他的作品往往被賦予批判性、諷刺和詼諧的意味,對於符號語言的運用出神入化,至今仍然影響著不少平面創作,也讓我們知道,有時有些作品費盡心思也想不出甚麼意思,其實純粹可能它並不意味著甚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