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業.職場】公司裁員IT實死先? 業內人士:最易炒又唔會死人
職場上有個傳聞:「一間公司要裁員,一定係IT先。」無他,不少大企在年內縮水,大至匯豐銀行,小至近日李澤楷旗下的新媒體「Stakk Factory Limited」,消息指後者將大刀清走IT部24名員工。莫非IT男真的逃不過「要死先」的命運?有業內人士分享:訛誤來的。
「IT 就是流動性高嘛,科技變得咁快,要追㗎。」在行內工作7至8年的阿成(化名)不否認如支援服務、測試人員、硬件人員等工作範疇的崗位會較易被開刀,因為「最易炒又唔會死人」。他指開發項目大約需要10至20人,當完成後或只需1、2人來支援。「這幾年有好多新development做,但做完咪炒人囉。」
現時,坊間很多人認為公司要開刀,IT部門首當其衝。美國就業諮詢機構 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 早前便公布,指美國科技企業在2016年內宣告裁員9.6 萬人,較2015年攀升21%;早前匯控又裁減20名IT員工,疑與業績不佳有關;如今李澤楷旗下的新媒體「Stakk Factory Limited」又指因架構重組要清走IT部24名員工。
但弔詭的是,仍有多人入行做「IT佬」。現時8大院校中,港大、中大、科大、城大與浸大皆有開設電腦科學課程。記者向上述院校查詢時,獲悉有大約8成這些課程的學生在畢業後選擇投身IT行業,從事軟件設計與開發、資訊系統行政及管理等有關資訊科技的工作。招聘顧問公司華德士(Robert Walters)在1月發表的《全球薪酬調查報告》亦指,由於市場對創新科技及網絡安全的需求增加,因此金融科技、流動通訊開發、電子商貿、大數據和網絡安全等方面的專才將受到追捧。
究竟IT行業的前景是明是暗?
網路全球化,連生產、設計軟件的步驟亦散落全球一地,加上有印度、中國等強大競爭對手,香港能否爭贏這飯碗?「本地風格、信用、語言、反應速度、價錢統統都有優勢」,阿成又補一句,「印度英文你又聽得幾多句吖。」
IT人看似不是可有可無的角色,但原來IT只是近數十年才興起,「當時無電腦系,因為電腦是新發展」,大學時修讀電機工程系,於1974年畢業的現任香港浸會大學校長錢大康說,「當時電機工程是軟件、硬件一起讀,是最近這20、30年才有IT這回事。」提到舊時,他滔滔不絕。「當時男生喜歡『砌嘢』,在鴨遼街買原子粒回來嵌,然後上天棚,有條電線就去聽收音機。」在他的時期,做電腦是馨香且普遍的行業。
錢大康對就業前景持樂觀態度,他指香港是商業城市,主要是開發軟件,有很多軟件程式是先在外國設計框架,然後需要有相當應用知識的本地人再去整合,「System integration通常是本地customise,不是外地可以做得到。」他笑稱,「印度人又怎知道香港大學的計分方法?」又說,「根本香港都不夠IT人,IT人成日轉工,因為市場太好,隨時都可以找到另一份較好人工的工作。」
做IT竟俾人話係狗?
誰那麼斗膽?原來是珍妮。這名女子出現於本地一本教育雜誌的單元故事《超級無敵IT狗》,故事中一隻名為「IT狗」的機械狗會解答珍妮的疑難。期後,不少網民熱烈討論「IT狗」這個說法,甚至有資訊從業員自嘲自己猶如機械狗,沒有尊嚴,只會服從主人命令。
不少人對IT行業的職業定形,認為做IT的都是毒男。阿成亦反駁:「唔係毒毒先做IT。」他指IT人轉數要稍高,除因為要好好回應客戶無理的deadline外,還分分鐘要為大企業處理他們的機密資料。
不誇張,在IT solution公司工作的阿成,專門負責為客戶編寫電腦程式。他表示,了解該公司的登入系統、成本、營業額等數據只是基本,因有時還會知道某大公司的資料原來仍是靠人手輸入、原來A公司與B公司背後老闆是同一人等機密資料,因此IT從業員未必只是大家腦海中只有負責寫apps的工作,「每個solution都針對佢(客戶)生意上較弱的環節,然後用IT去解決。所以公司要先講出他的最大弱點。其次便是知道生意的賺錢位,因為愈賺錢的那方面,老闆才會愈肯投放IT budget,例如你初以為它(某公司)做食物,原來背後賺錢的卻是物流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