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才半數將辭職?比起薪酬福利 企業評核員工方式過時才是元兇

撰文:經理人
出版:更新:

生成式 AI 崛起,全球都在網羅 AI 人才。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指出,這類人才不只難找,企業要留下他們也不容易,超過 50% 的 AI 人才計劃在未來 3~6 個月離職。

有調查指,12% 的 AI 人才中,有 51% 想在半年內轉職,高於全體員工平均 34%。(Canva)

麥肯錫調查:50% AI 人才想在半年內轉職

2023 年 8 月麥肯錫針對全球 1 萬 2000 名員工調查,其中有 12% 屬於生成式 AI 模型開發者和生成式 AI 重度使用者,也就是 5 成任務必須與生成式 AI 協作,例如 3D 建模設計師、資料科學家等,是企業想積極網羅的人才。

其餘 88% 員工中,18% 為生成式 AI 輕度使用者,主要是沒有技術背景,但會使用生成式 AI 工具完成任務;70% 為非使用者,指的是目前工作尚不需要 AI 協助,像是照護人員、服務生等現場工作者。儘管非使用者比例高,但隨着生成式 AI 發展,輕度和重度使用者會提高。

進一步了解他們的轉職意願與敬業度,12% 的 AI 人才中,有 51% 想在半年內轉職,高於全體員工平均 34%。

為甚麼企業留不住 AI 人才?

比起薪資,AI 人才更重視工作的彈性與平衡

許多公司以為,留住 AI 人才的重點是薪資,但根據麥肯錫調查,在工作條件的排序上,相比其他員工,AI 人才更重視工作與生活平衡、遠距工作的彈性,以及職涯發展機會。

調查進一步分析,AI 人才的期待跟公司提供福利有何落差,就發現其實僱主也肯定靈活工作環境(遠距工作、彈性工時)的重要,願意提供相應福利條件給他們。但他們忽略 AI 人才也很重視「是否受到組織和管理者賞識」(valued by manager and organization)及職涯發展機會,意即 AI 人才在這部分的關注度比企業想像的還高,代表企業其實沒有讓 AI 人才感受到成就感。

相關文章:進修|LinkedIn公佈20大熱門線上課程 了解職場趨勢增值不嫌晚!

+37

以「努力」、「工時」衡量績效,不適用於 AI 人才

麥肯錫觀察,這是因為人工智慧改善既有的工作模式,但傳統績效考核方式、工時制度並未跟着調整,這可能讓 AI 人才績效無法被看見。麥肯錫紐澤西州的合夥人亞倫.斯梅特(Aaron Smet)就表示,過去我們崇尚「努力工作」,用「工時長度」、「編寫的程式碼長度」衡量員工績效。但透過 AI ,工作者能快速完成工作,因此組織不該再以工時或既有量化指標來衡量績效,而是應該用任務品質來看績效,鼓勵工作者投入更複雜的任務。

然而,該怎麼調整績效的計算方式?亞倫坦言,因為與工時長度、程式碼多寡相比,任務品質更難衡量,導致組織傾向維持既有的績效計算方式,而讓 AI 人才的表現不容易被看見。如果組織的績效評估機制未調整,AI 工作者提早完成工作、提前下班的行為可能被同仁或主管當成「薪水小偷」,或是逼他們定期回報工作項目,這些行為和標籤可能會讓 AI 人才選擇離開。

AI人才更想要認知能力和溝通能力提升

除了調整績效考核制度,讓 AI 人才表現受到關注外。針對職涯發展部分,企業則要提供「非技術類的訓練內容」。 AI 人才關注的技能中,前2名是「認知能力」(higher cognitive skills)、「社交情緒技巧」(social emotional skills)。《財星》(Fortune)訪談埃森哲(Accenture)人工智慧長關蘭(Lan Guan)指出,認知能力包括分析思考、結構思考,以及溝通技巧、同理心,這些都是 AI 暫時無法取代的能力,因此關注這些技能會更重要。

其一,AI 能夠快速學習各種資訊,它都是基於歷史資料來做決策,但在動盪全球商業環境中可能不適用,所以如果 AI 人才希望自己有能力評析 AI 的資訊,甚至抓出 AI 的盲點,產生獨特的商業策略,還是仰賴批判性思維、整合思考等能力。

隨着生成式 AI 專案需求日益龐大、複雜度增加,AI 人才比以往更需要跨部門溝通。因此,學習溝通技巧也能幫助他們理解第一線同仁需要,協力以科技解決問題,甚至將 AI 的使用方式推廣出去,讓 AI 開發更符合人性的工具。

BCG 則建議,企業需要給予 AI 人才明確的職涯道路,以科技業來說,數位人才的期望是每 12~18 個月晉升。除了 AI 分析師、 AI 資深分析師之外,再往上有沒有其他可能性,也是企業可以思考的,不該只讓 AI 人才停留在完成專案的職涯發展路徑上。

如果僱主能夠提供靈活的工作條件、更符合實際情況的績效計算方式,以及提供符合他們期待的資源和訓練,將更有機會留住 AI 人才。

【延伸閱讀,更多未來職場趨勢】

搵工|不懂AI?你還有EQ、解難能力嗎?這20項軟硬技能目前最搶手

+40

搵工|投身10大新興行業減失業風險 不懂大數據、AI還有這些選擇

+41

哪些職業10年後或被AI取代?除保安、清潔工 這18種行業都屬高危

+6

【本文獲「經理人」授權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