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豬年.圖輯】大紅燈籠高高掛! 河北屯頭村年產60萬對燈籠
撰文:徐尉晉
出版:更新:
農曆新年將至,河北藁城區屯頭村的工人,正在趕製燈穩應市。這裏生產燈籠,又被稱為「屯頭宮燈」。相傳在清朝雍正年間,屯頭村有一位老人,每逢過節都會製作燈籠掛在家門外,由於他手藝了得,燈籠造得富麗堂皇,每年都吸引不少村民圍觀。
這些燈籠,後來獲得縣太爺賞識,縣太爺正好苦思每年的貢品,便把老人製作的燈籠進貢上京。結果,皇上一看十分喜歡,龍顏大悅,此後在皇宮內外掛上屯頭燈籠,這種燈更被定為貢品,稱為「貢燈」,後來改為「宮燈」。
「屯頭宮燈」自此紅遍中華,得到「江北宮燈一處」讚譽。至民國軍閥割據時代,政局不穩,戰事連年,燈籠手藝日漸失傳。直到1949年共產黨掌權,老人的後人再度製作宮燈,更由過去只有一個款式,發展成幾十個型號,最小的20cm,最大的3m。
現在,大部分燈籠工廠也是小規模的家庭作業,屯頭村及附近的鄉村,從業戶有超過一千個,年產60萬對燈籠,供應給中國各地、亞洲甚至全世界。
攝影:Kevin Frayer/Getty Images,撰文:徐尉晉
這些燈籠,後來獲得縣太爺賞識,縣太爺正好苦思每年的貢品,便把老人製作的燈籠進貢上京。結果,皇上一看十分喜歡,龍顏大悅,此後在皇宮內外掛上屯頭燈籠,這種燈更被定為貢品,稱為「貢燈」,後來改為「宮燈」。
「屯頭宮燈」自此紅遍中華,得到「江北宮燈一處」讚譽。至民國軍閥割據時代,政局不穩,戰事連年,燈籠手藝日漸失傳。直到1949年共產黨掌權,老人的後人再度製作宮燈,更由過去只有一個款式,發展成幾十個型號,最小的20cm,最大的3m。
現在,大部分燈籠工廠也是小規模的家庭作業,屯頭村及附近的鄉村,從業戶有超過一千個,年產60萬對燈籠,供應給中國各地、亞洲甚至全世界。
攝影:Kevin Frayer/Getty Images,撰文:徐尉晉
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