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豈可任由滙豐虧欠港人?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與香港緊扣相連的滙豐銀行母公司滙豐控股,因受英倫銀行「審慎理財」的壓力,上周宣布收回2019年第四季的派息決定,並預告2020年全年將不派息、不回購。消息一出,引起港人嘩然。對眾多港人而言,滙控派息就像太陽從東邊升起一樣必然,穩健的派息政策亦令不少港人視投資滙控股票為退休計劃之首選。這次滙控收回派息決定,對一眾「食息」退休人士更是晴天霹靂,尤其是去年第四季股息已於今年2月除淨,不少人討論此舉是否違法,更有小股東籌組聯盟「維權」。

平情而論,上市公司派息是企業決定,關鍵在於公司是否有盈利,如果公司有經營困難,總不能強求其繼續派息。然而,滙控並非沒有盈利,雖然世界經濟正面臨重大壓力,但滙控仍有充足資金,核心一級資本充足比率達14.7%,比2008年金融海嘯時高近一倍,顯然「爆煲」風險未見,香港金管局也已澄清沒阻止銀行派息。事實上,要求銀行不派息乃英倫銀行和歐洲央行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為了保障區內經濟所作的決定,但滙控盈利主要來自香港業務,股東也以香港及亞洲區為主,滙控屈服於英國當局的政治壓力而收回派息決定,無視多年來與其休戚與共的香港股東的利益。

滙控與香港關係深厚。滙豐銀行成立於香港、發迹於香港、成名於香港,與香港並生一個半世紀,早已成為香港標誌之一,也是香港首個打進國際舞台的本地「品牌」。同樣地,香港也為滙控帶來了豐厚回報。先不論早期滙豐的主要業務是以香港為基地,為中國大陸與英國之間提供匯款和擔保服務,即使滙控今日已成為跨國企業,但其大部份盈利仍來自香港。

滙豐銀行是香港首個打進國際舞台的本地「品牌」。(資料圖片)

世紀供股共渡時艱 百載情誼換來背叛

許多港人對金融海嘯後滙控「世紀大供股」記憶猶新,當年滙控因涉足美國次按而損手爛腳,虧蝕多達155億美元,被迫供股集資以強化資本。管理層向持股佔逾兩成的香港股東放話求助,結果如願以償,不少港人不惜大花金錢供股,共渡時艱,保住這隻香港「獅子」。如今滙控卻在自身業務未見嚴重受挫的情況下,犧牲一眾香港股東的利益幫助英國解困,又怎能教港人不氣憤呢?

另一邊廂,英倫銀行的審慎理財通告中,除了期望銀行不派息外,更指銀行應停止向高層派花紅,滙控卻未有清晰回應。這不禁令人聯想起引發金融海嘯的一眾金融機構高層在闖下大禍後仍可以安然領取巨額花紅的荒謬往事。滙控對股東開刀毫不遲疑,對高層花紅卻似有顧慮,也令人質疑其停止派息的合理性。

滙控此番行事,港人看在眼裏,如同恩將仇報,迅即重新挑起滙控是否應遷冊回港的討論。滙豐銀行雖然成立過百年,但至1991年才正式成立控股公司。當時,香港主權將於1997年回歸中國已成既定事實,但香港社會充斥對內地政治環境的憂慮,許多人因而移民外國,滙豐的大股東及投資者同樣擔心香港前景,加上其時公司全面收購英國米特蘭銀行,在英國監管要求下,遂將控股公司設立於當時認為相對穩定的英國。

不少港人不惜大花金錢供股,保住這隻香港「獅子」。(資料圖片/江智騫攝)

時移勢易,回歸以後香港的不確定性消除,而滙控經歷近三十年後終究還是背靠香港,其業務與盈利都以香港及大中華地區為主。按滙控2019年年報,其列賬基準收入有49%來自亞洲地區,反之歐洲只有29%,顯示其業務大部份在亞洲而非歐洲。以盈利而言,單是香港便為滙控帶來120.49億美元的稅前盈利,而滙控全年稅前盈利為133.47億美元。相比之下,即使扣除控股公司的整體支出後,英國的銀行業務稅前盈利只有11.7億美元,香港的盈利是英國的十倍有多。

美銀證券在滙控受壓收回派息決定後發表的簡報更提到,除了業務與盈利之外,滙控28%股東為香港散戶,11%為內地個體,推算其比例超過英國股東。另外,滙控最大股東為資產管理公司貝萊德,第二大則為持股量佔約7%的中國平安公司。美銀證券明言,亞洲地區發展的動力遠比已發展的歐美要大,滙控繼續留英早已不合時宜,應遷冊回港集中於大中華和亞洲地區業務。

該做英國跨國銀行 還是香港跨國銀行

事實上,英國近年在脫歐和歐洲經濟衰退等壓力下前景不明,主張滙控遷冊回港的呼聲不時響起,2016年滙控曾就此展開討論,最終否決,理由是英國的「監管架構與司法制度獲國際認可」。然而,香港與倫敦同為成熟的國際金融中心,上述理由的說服力顯然不足。

企業是否遷冊基本上是市場活動,但從滙控的發展歷史,可見當中離不開政治角力。從滙控業績可以看出,香港為其帶來豐厚的回報,滙控亦一再表明視香港及亞洲區為發展中心;另一方面,英國不見得有為滙控提供比香港有利的營商條件。或許過去一直未有明顯的動機,促使滙控大費周章將總部遷回香港,但英國監管機構此次粗暴阻止派息,正好作為一個契機,讓滙控管理層認真思考繼續留英是否明智。「收回派息」事件發生後,便有傳聞指滙控管理層內部出現不滿聲音,有人更提出要重新思考遷冊回港。

英國近年在脫歐和歐洲經濟衰退等壓力下前景不明,主張滙控遷冊回港的呼聲不時響起。(Getty Images)

很明顯,滙控此前不遷冊回港並非因為香港這邊的「利益」不足,而是香港未善用手中資源合理施壓,使滙控明白遷冊回港的重要性。2016年,滙控定下了「以倫敦為總部、以亞洲為主」的策略重心,聽起來華麗,但實際反映出香港一直對其過於「仁慈」,市井一點去理解,這口號與「吃裏扒外」無甚差別。許多香港股民一直抱持着對滙控穩健派息的期許而默默支持,持有滙控股票的散戶近日叫苦連天,然而他們即使如何不滿,充其量只能變賣滙控股票。但滙控股價積弱多時,不少股民早已成「股蟹」,此刻變賣雖可宣洩不滿之情,卻要蒙受財務損失,難以謂之良策。

無論如何,一場收回派息風波,讓香港人看清楚滙控遠在千里之外的問題—當一間業務和盈利皆以香港為主的公司受英國政府監管時,英國為了維護自身利益,不但影響公司運作,更不惜犧牲眾多香港小股東的利益。跨國企業業務可以觸及世界每一角落,但總要有落葉歸根處。港人應詰問,滙控到底是以服務英國為主的跨國金融機構,還是借助香港優勢經營得風生水起的銀行?答案顯而易見,既然如此,滙控理應果斷遷冊回港,名正言順做一間以香港為中心、面向全球的金融巨擘。

滙控到底是以服務英國為主的跨國銀行,還是藉助香港優勢經營得風生水起的銀行?(資料圖片)

港府不妨刑德兼施 敦促滙豐遷冊回港

正所謂「清官難斷家務事」,股民買錯股非政府可以置喙。不過,滙控此次收回派息,所暴露的絕非企業與股民之間的互信問題這麼簡單,而是反映出,當跟香港社會利益緊密相關的巨企之命脈掌握在別人手上時,香港社會不僅對從本地監管標準來看不合理的干預無可奈何,甚至眼睜睜看着港人的應有利益被剝奪。毋庸諱言,香港政府對此難辭其咎,正是由於政府長期擁抱自由放任的教條,缺乏主動維護香港核心利益的決心,以及以此規劃經濟產業的戰略思維,才出現上述局面。

中國古籍《韓非子》中提到明主所以制其臣者,應善用「刑德二柄」。滙控對香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要體現其「香港價值」,遷冊回港是不二之選。就此,香港並非沒有制衡本錢,也不是沒有合理的施壓手段。例如,現時滙豐是政府使用的主要交易銀行之一,當中涉及大量出納和金融服務,為其帶來一筆穩定收入。不客氣地說,港府沒有理由繼續與一間背棄港人利益的銀行保持如此關係。何況滙控的發展重心始終在大中華及亞洲,這亦使港府有更多談判籌碼,讓滙控明白利害關係,敦促其早日遷冊回港。歸根結柢,滙控的業務重心既然在香港,真正做到以香港為本是應有之義,而非受制於英國而去救英國「國難」。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4月6日出版的第208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