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社論】多國抗疫倒瀉籮蟹 全球治理必須重視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新冠肺炎疫情已擴散至近190個國家和地區,確診病例突破30萬宗,到了這個地步,即使是美國總統特朗普這種掩耳盜鈴式政客,亦不得不承認局勢嚴峻。好些國家手忙腳亂,一方面固然與疫情具不可預測性有關,另一方面亦揭示許多國家現有的治理體系和執政意志根本不足以回應如此規模的考驗,因此有徹底檢討的必要。如果說地區性的沙士(SARS)、豬流感、伊波拉疫情影響相對有限,勉強可以搪塞過去,那麼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已經三個多月,早就昭示它很有可能成為本世紀全球首次「大攬炒」,局面如此失控,實在難以想像。

全球化已進入嶄新時代,一國發生之事很容易就會影響他國,閉關自守、各家自掃門前雪顯然不合時宜。既然疫情把多國的束手無策暴露出來,那就必須對多邊體系失調的問題作深刻反思,繼而推動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

與此同時,我們應注意到全球治理雖與抗疫息息相關,但並不限於抗疫,至少今次疫情反映了全球經濟結構的脆弱性—美國3月份可能有100萬人失業,該國亦暴露出醫療設備生產不足的的問題。美國是高度發達的國家,但連進行大規模病毒測試的能力都欠奉,可見其結構性缺陷。

中國古語有云「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疫情雖為各國帶來挑戰,但亦提供檢視現有不足的契機。如果各國能誠實面對已經暴露出來的弱點,繼而作出調整,自然是好事;如果依然故我,只求蒙混過關,下次危機降臨時勢必再次「攬炒」,到時便追悔莫及。

新冠肺炎疫情在美國蔓延的十分迅速,美國目前已有將近3萬的確診病例,300多的死亡病例。(資料圖片/路透社)

人類命運休戚與共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011年,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訪問日本大地震災區時曾說:「在自然災害面前,全人類是一個共同體,我們需要相互幫助、相互支援,同舟共濟,共同克服困難,應對各種危機。」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台後,向國際社會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意指世界各國命運緊密相連,應該相互扶持。縱然不少人認定這只是中共的「政治文宣」,但從以下幾個事實可見,世界各國,特別是主要大國,都應該積極支援有關倡議。

先看人員流動。根據國際航空運輸協會《世界航空運輸統計》,2018年全球航空公司定期航班總計運送旅客約43.8億人次,當中國際航班佔大約18.1億人次,相比2004年兩組數字分別只得14.6億和5.7億,現時人與人的跨國流動顯然更為頻密。事實上,美國早前決定對歐洲「封關」30天,而內地和香港擔憂第二波爆發,也是基於各地人員交流頻繁、容易傳播病毒的事實。

第二是全球生產大分工。由於各地生產成本和技術水平不一,產品由研發到出廠不可能由單一國家包辦。一般情況下或許沒人留意這點,但疫情卻把真實情況呈現出來,例如韓國現代汽車早前因缺少中國供應的零部件,被迫暫停在韓國的業務;蘋果公司800家供應商中有290家設在中國,疫情勢必影響智能手機產銷。這些例子在在說明白宮貿易顧問納瓦羅(Peter Navarro)、白宮經濟顧問庫德洛(Larry Kudlow)等美國官員念茲在茲的「脫鈎」,完全是虛妄的。而台灣總統蔡英文希望借機擺脫內地產業鏈的羈絆,最終也會是徒勞。

最後是科技、特別是互聯網普及後,世界變得共融共通。還記得2003年SARS期間,社交媒體尚未普及,遑論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更先進的概念。互聯網改變了資訊傳播方式,無孔不入地滲透政治、經濟、社會等環節,深刻影響人際交流、國際互動。今次疫情爆發後,網上假新聞層出不窮,影響大家對事實的掌握,對防控疫情造成干擾。

台灣總統蔡英文希望借機擺脫內地產業鏈的羈絆,最終也會是徒勞。(中央社)

原有體系不合時宜 盡快更新此當其時

上述三個層面證明新型全球化正在發生、人類命運共同體初步成形。問題是,各國是否已經趕上潮流,並在體制上適時作出回應?答案是否定的—無論是一國之內,抑或國際社會,顯然進退失據。

先說一國之內的情況,許多國家在處理疫情時「倒瀉籮蟹」,當中不乏香港人眼中的「模範國家」。早前,英國政府因提出極其魯莽的「群體免疫」策略而備受抨擊,輿論壓力下唯有改弦更張,實施全面停課等進取措施,如此後知後覺,暴露當局欠缺章法的缺陷,連該做的事都不敢做。美國疫情加劇則令人看清在這個全球最發達國家,原來有多達2,750萬人、即8.5%人口缺乏醫療保險,這些當然都是低下階層。更令人難以置信的是,當地有人一窩蜂地買槍自保,反映民眾對社會穩定在突變形勢之下的擔憂,不相信政府可以維持治安。如果現有體制足以回應民眾應對新冠疫情這個全球性危機的需要,又怎會發生如此荒誕的事?

一國之內情況令人搖頭嘆息,國與國之間的協作亦諸多不順。據報特朗普日前有意購入由德國藥廠研發的疫苗專利,其「獨食」作風引發G7盟友不滿,揭示即使是盟友亦欠缺「齊上齊落」的精神。與此同時,在已淪為疫情「震央」的歐洲,歐盟各國原應守望相助、共渡時艱,但事實卻不是這樣—成員國之間緊急封關,連《神根公約》條款都不顧,為意大利提供最多幫助的竟然是千里之外的中國。在希望盡快成為歐盟成員國的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Aleksandar Vucic)更批評歐盟在病毒擴散期間限制醫療設備出口,質疑歐洲團結只是「童話」,真正幫得上忙的又是中國。我們要問,為什麼經濟現代化領先全球的歐盟有能力打破邊界限制,推動人員、物流、資訊自由流動,甚至完成貨幣統一,但在牽涉人命的全球公共衞生議題上,表現卻如此笨拙?

美國、英國、歐盟都是先進地區,是香港人經常掛在嘴邊、可堪效法的對象,但殘酷的事實表明,它們的缺點委實不少,無法回應自身和國際需要。如果各國往來不頻繁,單單改革自身體制或許已經足夠,但既然全球化已令國與國之間的交往更加頻密,站在全球治理的高度上作出改革,建立真正能夠回應公共衞生危機的全球治理機制,已是刻不容緩。

歐洲疫情日漸加劇,當中意大利的情況最為嚴重。圖為意大利出動軍車,把染疫死者的遺體送到墳場火化。(資料圖片/美聯社)

金融海嘯前車可鑑 鴕鳥政策遺禍極深

其實,國際社會早就錯過一次推進全球治理的契機。2008年金融海嘯導致全球「攬炒」,證明各個經濟體誰也離不開誰。然而,爾後各國除了通過G20平台推出救市措施,根本未有正視全球經濟治理體系的不足,錯過填補漏洞的機會。倘若將來再來一次金融海嘯,估計又會重現多國遭殃的局面。今次疫情雖然也為各國帶來嚴峻考驗,但期間暴露的種種問題卻是及時的提醒——不單金融體系需要全球治理,防疫、氣候變化等各個方面亦然。

各國抗疫時無疑錯過了太多合作機會。當中國以封城、阻斷跨省交通等強硬手法處理疫情,西方基本上只是隔岸觀火,一些人甚至幸災樂禍,希望在華製造業回流美國,直到疫情蔓延至本國才慌忙應對,情況就像西方各國當年任由伊波拉病毒在非洲肆虐,直至2014年本國出現輸入個案後才正視問題一樣,欠缺協同應對的合作精神,以及同舟共濟的同理心。如今歐美疫情一發不可收拾,當務之急是專注抗疫,而不是像特朗普那樣在病毒源頭問題上喋喋不休,企圖將責任轉移。病毒源頭是科學議題,有待科學家進一步考證,有關討論不必淪為口舌之爭,更何況如此炒作根本無助消除疫症對自己國民的影響。

若要有效降低、甚至化解下一次全球性危機的風險,各國一定要盡快凝聚共識,正視完善全球治理體系的需要。倘若各方繼續採取鴕鳥政策,將來一遇考驗恐怕又會節節敗退,醜態盡出。金融海嘯和新冠肺炎疫情的教訓已非常深刻,假如各國執政者還是不作為,要「爆多幾鑊」才醒覺,代價可能大到承受不起。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3月23日出版的第206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

您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