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解決問題」就要放棄台獨  蔡英文的最大考驗

撰文:香港01
出版:更新:
蔡英文於就職演說中表示要進行經濟改革。(Getty Images)

台灣第14任總統蔡英文20日宣誓就職並發表演說,提到「人民選擇了新總統、新政府,所期待的就是四個字,解決問題」。這話似是多餘的,執政者的職責不是解決問題,難道是製造問題?

要理解這話的含義,不妨拿它與美國第40任總統列根在1981年1月20日就職典禮說過的一句話作比較。他說:「政府不是解決問題的方法,政府本身正是問題所在。」

列根當選總統,正值美國經濟不景,通貨膨脹,失業問題嚴重。他的處理方式,是大幅減稅和撤回政府對市場的調控和「干預」,目的是要讓市場用它自己的「無形之手」撥亂反正,這就是「政府本身正是問題所在」的理解。

這套「小政府、大市場」的經濟政策,同樣是香港前殖民地政府的施政原則。它的理念是:在一般情況下,倘若政府試圖規劃私營環節的資源分配,以及阻撓市場力量運行,它將會徒勞無功,甚至適得其反,損害企業競爭力和經濟增長,市民的生活也會因此而受到負面影響。

這套被批評為「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經濟政策,經過1997-1998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以及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其中的盲點與謬誤已經表露無遺,就算是最保守的經濟學家,都開始反思這套理論的局限性和誤導性。它誤解了市場和經濟的運行,以為兩者真的是有生命的個體,會「自然」趨向均衡。這種觀點更錯誤理解私人利益和公眾利益的關係,以為它們之間可以無縫對接,說穿了不過是一小部分人將意識形態說成是「普世價值」的迷思。蔡英文強調她領導的新政府是問題的解決者,面對台灣的困難處境,會作出「義無反顧的承擔」,這應該是她對「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堅決駁斥。

然而,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對問題有正確的認識。蔡英文在演說羅列了一連串台灣面對的問題,包括瀕臨破產的年金制度、與社會脫節的教育制度、困擾所有家庭的食品安全問題、已經失去人民信任的司法制度、面臨瓶頸的經濟發展模式、千瘡百孔的社會安全網和愈來愈嚴重的貧富差距。她特別強調、視之為重中之重的,是年輕人的「低薪處境」和缺乏向上流動性。她用「動彈不得」四字,概括台灣年輕人的人生,形容他們的未來「充滿無奈與茫然」。

為什麼蔡英文說改變年輕人的處境就是改變台灣的處境?這當然是因為年輕人是社會的未來和希望,但更重要的是,若然年輕人的人生仍然動彈不得,對未來依舊感到無奈與茫然,為了宣洩不滿,學運和社運就必然會向更激進的方向發展。結果,世代矛盾變本加厲,社會內耗愈演愈烈,其他的改革都將難以實施。

蔡英文在演講中避談以一個中國為原則的「九二共識」,只承認九二會談的事實。(Reuters)

很明顯,蔡英文最不想看到的,是年輕人用激烈的政治手段來為他們的經濟困境尋找出路。她承諾要在任內實現世代正義,並視之為新政府的重大責任。這不是空談。行政院長林全上任後首個政治決定,就是對參與2014年太陽花學運的126人撤回刑事起訴。

然而,有一至為關鍵的問題,是蔡英文這個台灣問題的「首席解決者」所必須正視和明白的:兩岸關係。對於這一問題,倘若蔡英文未能妥善處理,不但會變成台灣最棘手、最嚴峻的問題,更會削弱新政府解決其他問題的能力,它的重要性絕不亞於其他「問題」 。

在就職演講中,蔡英文將「妥善處理兩岸關係」與「區內的和平穩定與發展」放在一起,說是新政府要承擔的第四件事情,排名後於經濟結構的轉型、強化社會安全網和社會的公平與正義。這顯然沒有給予兩岸關係應有的重視。究竟是因為兩岸關係不重要,所以毋須重視,還是故意視而不見,將其重要性降低,那就視乎每個人的解讀。

國台辦發言人馬曉光說,只有確認九二共識這一體現一中原則的政治基礎,兩岸溝通機制才能繼續。(中國台灣網)

蔡英文的就職演講中,並無提到「九二共識」,更遑論「九二共識」的核心「一中原則」。她只說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以及應該在這個「既有的事實與政治基礎上,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穩地發展」。難怪演說結束後,大陸的國台辦隨即召開發布會,稱蔡英文講話是「未完成的考卷」,因為她並沒有確認兩岸是同屬一國的政治關係。

這當然涉及蔡英文的台獨立場。眾所周知,不管是李登輝時代還是陳水扁時代,蔡英文一直是民進黨兩岸關係政策的重要制訂者。2002年陳水扁提出台灣與中國不屬同一國家的「一邊一國」論,也是蔡英文一同炮製的。有評論甚至認為,從意識形態的層面來看,蔡英文比陳水扁更接近李登輝,也即是說更傾向於台獨。

這就容易理解蔡英文千方百計不想承認「九二共識」的原因,或許對她來說,「九二共識」和台獨都是台灣人民的選項。實情是,正如港獨不是香港人的選項,對台灣來說,台獨也不是選項。對港獨問題,我們已多次說明,在此不贅。今日中國國力之強大,它有充裕的實力阻止台灣獨立,已是不辯自明的常識。從經濟角度看,台灣目前與未來的發展,都要高度依賴中國大陸。

台灣是否能夠調整自己的經濟結構,成功轉型,跟蔡英文政府能否妥善處理兩岸關係息息相關。儘管從李登輝開始,台灣已採取措施,分散對外投資和經濟活動,包括積極推動「南向政策」,但蔡英文在這次就職演說中,還是再次強調與亞洲及亞太區域國家的合作,目的與當年李登輝沒有太大分別。

然而,過去二十多年兩岸經濟關係的發展,並不是政府所打造的。今天兩岸緊密的經濟關係,更深刻地證明了,任何企圖阻礙這種發展的嘗試,恐怕都很難成功。或許,台灣應該思考兩岸經濟發展,究竟是禍還是福;究竟是成就還是敗績;抑或只是政客口中的「問題」?

蔡英文不是陳水扁一類的機會主義者。她確實是真心追求「台獨」,並且有一股近乎宗教般的熱情。這是可以理解、體諒和同情的。可是,身為執政者,或者作為「問題解決者」,當自己深信不疑的信念危及人民的福祉,以及社會的前途與整體利益;你就別無選擇要把它放棄。就好像蔡英文自己所說,執政者應該是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信徒,更不是任何意識形態的奴隸。蔡英文說「解決問題」需要執政者「義無反顧的承擔」。除此之外,也許還需要大膽捨棄自己某些一貫的信念和主張。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