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保患者有醫可求 遠比謝絕「非緊急」個案重要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雖然按供求定律,公立醫院急症室加價,求診者會減少,但他們所有的病仍要處理。假如急症室加價至與私營市場相若,一部份病人或真會到私家診所求醫;但筆者相信,寧願不看醫生的人比例會大增。他們會自行購買成藥、到外地求醫,又或輕信網上資訊用上「偏方」了事;更甚或忍病、「不醫不藥」,成為隱蔽患者,到病情危急時才求醫,後果不堪設想。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急症科專科醫生劉啟基

討論急症室輪候問題時,很多人跌入一個盲點:病情較輕而被認為無須到急症室盡快求醫的患者,都可循普通科門診、私家診所及醫院,又或自行服藥、在家休息等方法「解決」。這背後有個假設:所有公私醫療機構之間的收症標準絕對清晰,而病人亦絕對掌握這些資訊,也絕對明白自己身體狀況輕重。

既然現實做不到上述假設,那價格及輪候時間就是分流的要素。文首提到,如果急症室次緊急、非緊急收費與私營市場收費相若,不願久等的病人或許會離開急症室。可是,當大批病人寧願在急症室等上半天,他日果真加價,部分市民不能負擔私家醫療的所需費用,最後還是會先預約普通科門診,若預約不成又要滯留在急症室內,始終達不到疏導急症室人流效果。此外,當公院加價後,大量病者湧入私營系統令其飽和,私營機構亦可能以同一手段,即以價格控制其供求。結果,公私營的價格差距仍無法消除。

筆者指急症室服務另一個老掉牙的矛盾,就是如何正確疏導「非緊急」病人之時,又不會讓他們變成下一個「危重」患者。(資料圖片/夏家朗攝)

那麼,加價後不肯求醫的病人,就會在家休息,服用成藥或偏方了事。例如關節或肌肉痛患者會服用止痛藥,而止痛藥常用成份有撲熱息痛、鴉片類、止痛消炎、神經止痛藥及肌肉鬆弛劑。當中止痛消炎藥尤為值得注意,因為此類藥物可能引致肝腎損害,胃炎胃潰瘍,甚至腸道出血等可致命副作用。而感冒用的成藥,常見成份除撲熱息痛,布洛芬等,治鼻炎成份則有抗組織胺,其餘成份包括咖啡因,麻黃鹼(類似中藥炙麻黃的生物鹼及人體內的腎上腺素),可待因等。

上述成份並非任何人都可以安全使用,各種副作用不可在本文一一詳述,但常見案例是長者患有高血壓或心臟病史,服用過含麻黃鹼或咖啡因的感冒成藥或中成藥,可引致心悸、血壓高、失眠等。而用作止咳的可待因則有依賴甚至濫藥風險。

醫院猶如一座城市的心臟,基層醫療及公共衞生系統猶如血管,保養滋潤整個城市。(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醫院猶如一座城市的心臟,基層醫療及公共衞生系統猶如血管,保養滋潤整個城市。筆者行醫經驗所見,到急症室求醫人士以長者及長期病患者為主,部份人士病情複雜,即使發燒頭暈、食慾下降,也可以是嚴重疾病如肺炎、血管疾病或尿道炎等早期病徵,普通科門診未必能處理這類情況。此外,天氣驟變,新冠、流感、支原體及嗜血桿菌肺炎接踵而來,加上自身慢性疾病纏身,想到私家醫院求醫,費用就數以萬至十萬元計;部份人士不能負擔費用,最後還是回急症室輪候,但又可能被視為非緊急類別,成為「死結」。

其實,急症室服務另一個老掉牙的矛盾,就是如何正確疏導「非緊急」病人之時,又不會讓他們變成下一個「危重」患者。急症室是醫療系統的重要一環,而急症室及院內外醫療系統唇齒相依。如以新政策改變急症室求診者比例,必然影響其他醫療機構。任何比例改動都需要整個醫療系統配合,當中,公私營基層醫療、健康教育、疾病預防,以至監控處方藥物尤其重要。教育公眾需要時間,在今天的經濟、社會大氣候下,更需要耐性及時機準備。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