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齡社會】近97%長者拒入安老院 香港人可否老得安心?
84歲獨居婆婆陳少珍能夠笑着迎接晚年,與她得到社會支援息息相關。
約半年前,她仍可以自行到街上買菜煮飯,行動自如,但自去年11月在家中暈倒送院後,活動能力大減,無法再照顧自己。
她和大部分長者一樣,抗拒進老人院,長女葉小姐說:「她一聽到老人院,一定以為我們不理她了。」
香港逐步踏入老齡化社會,如何令長者頤養天年、活得有尊嚴,或可從陳婆婆身上找到啟示。
陳婆婆左耳完全失聰,右耳餘八成聽力,加上行動不便,不敢獨自出門。她每天要吃九種藥,治療心律不正、血壓高、尿酸過高等疾病,也要吃特別餐單。自丈夫數年前離世後,她搬到深水埗公屋幸福邨一人單位獨居,但並不孤獨,「我的子女很好,會幫我辦妥所有事,我從不擔心。」
提到子女,婆婆笑得最燦爛。她有七名子女,每逢周末便來陪她飲茶,兒孫滿堂,大大小小人齊共有18人,「平日他們放工便拿報紙給我看,上來陪我看電視,次子每日買飯上來吃。」來電關心當然不少得,葉小姐說:「我們從來不脫更。」
兄弟姊妹齊心令婆婆安心,但香港生活逼人,各有事業和家庭,分身不瑕當母親的看護和廚師。葉小姐說,母親暈倒送院時,很擔心日後怎辦,「可讓媽媽去誰的家裏住?我們住得很分散,放工已很累,還要接她和安頓她不容易。我們每個家庭的房間也是剛好夠住,誰要睡客廳?這樣對媽媽也不好,要她奔波。」最後,他們找到基督教服務處的長者服務,照顧員每天上門為婆婆煮兩餐飯及量血壓。
17年後 三個港人一個長者
不過,並非每位長者都可以像陳婆婆般幸運,更多的是百病纏身,孤立無援。隨着身體機能退化,本港至少七成長者患有一種或以上長期疾病,包括糖尿病、關節炎和心臟病等,有20%長者肢體活動能力缺損,意味他們不能完全自理。月初發生的筲箕灣悲劇,80歲老翁與76歲妻子雖鶼鰈情深,奈何妻子中風後行動不便,疑有人不忍她再受病苦,照顧她又心力交瘁,遂將她勒死,然後自首。
相關文章︰【耀東邨倫常案】全天候照顧病妻 殺妻翁曾向胞弟透露「好辛苦」
根據政府統計處資料,2016年中人口達733.6萬,其中116.3萬人為65歲或以上長者,佔總人口15.9%,平均每6.3人便有一名長者。日本長者佔整體人口三成,但香港很快會追上,統計處推算到了2034年、即17年後,本港長者將會增加一倍至239.2萬人,平均每年淨增加6.8萬名,佔整體人口30%,即平均每三人便有一名長者,之後至2064年,大致維持這個水平。
長者比例增加、出生率長期低,將呈現少子老齡化局面,勞動力繼而下降。本港勞動人口預計會由2016年的364.4萬人,於2018年達到365萬人後便會見頂,之後逐步回落,至2034年減至341.9萬人。未來總撫養比率正逐漸上升,2014年每1,000名15至64歲居民,需撫養159名少年及兒童和211名長者,總撫養比率為371人;到2034年當長者升至佔人口30%時,總撫養比率增加近一倍至681人,主要是因需撫養長者較2014年上升1.4倍至505人,少年及兒童僅增不足20人;到2054年總撫養比率增至806人,全因長者增加所帶動。
安老資源側重院舍名額
葉兆輝︰政府須從整體土地和人力資源規劃着手
未來變化急又快,社會及政府應盡快規劃應對方法。政府預留了300億元加強未來安老服務,安老事務委員會月底前公布報告,加強居家安老服務及改善院舍質素為大方向。
安老事務委員會自2014年籌劃《安老服務計劃方案》,以「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為政策方針,已提出近20項初步建議,包括加強社區照顧服務配套、減少不必要入住院舍情況、重新檢視安老服務規劃比率等。政府今個財政年度撥49.9億元予社署為長者提供27,575個護養院、安老院等院舍名額,但不難發現院舍名額較社區照顧多1.4倍,政府明顯仍側重院舍安老為主。
然而,筲箕灣悲劇中,死者亦曾獲分配院舍宿舍,只是最後因不習慣而選擇回家安老。根據統計處2009年的一項調查,受訪居家長者中,高達96.4%表示沒有打算入住安老院,同時81.4%稱日後身體轉差時,希望仍然留在家中生活。華人退休人士協會會長陳鑑銘指,長者抗拒入住安老院舍,大多源於不適應和不捨得與家人分離,在院舍內飲食和作息都有固定時間表,且要與其他陌生長者共用設施,「大大增加他們對於生活環境改變的恐懼感,繼而對他們的心理和生理造成負面影響」。不住院舍,社區服務又有何選擇?
港大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葉兆輝強調,建立行之有效的社區協作體系,才是實踐居家安老之道:「不只是撥地興建新院舍和加撥公帑就能了事,當局更須從整體土地和人力資源規劃着手。」葉兆輝指,如果政府的安老政策方針不及早由過去的院舍為本改為社區及家庭為本,醫療、房屋和安老服務資源勢必超負荷,失去安全網功用,屆時只會有更多人無法受惠。
(節錄)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想了解更多關於香港安老問題,以至於安樂死的道德爭議,敬請留意6月19日出版第6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