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觀點】老翁殺妻倫常慘劇 誰逼長者走上絕路
本周二(6月6日)發生的老翁殺中風妻案件,並於周四(8日)在法院提堂,聞者傷心。此案疑因丈夫照顧病情急轉直下的妻子,心力交瘁,最終釀成慘劇。社會紛紛批評香港對「二老家庭」的支援不足,重提院舍服務名額短缺等等。然而,這問題或許未能套用在是次案件,因為妻子早前獲相關服務,惟最終放棄。更值得關注的問題,是現行政策對於一些希望在家居頤養天年的長者支援不足,未能舒緩壓力,社會要求增撥資源的同時,更要設法對症下藥。
根據報導,死者3年前中風,前年9月及去年3月分別獲編配資助院舍宿位及長者日間護理服務,但她沒有接受。另外,她曾經入住護老院約半年,並有醫務社工協助,其後因為不習慣,丈夫接她回家,一力照顧。如果資料屬實,此案未必全然歸咎於院舍服務不足,可能有其他因素。原因之一是病人未能適應生活突變,原因之二是照顧者壓力過大。
相關文章:【耀東邨倫常案】警控八旬漢謀殺 弟弟今早到裁判法院
中風加入住安老院 患病長者難適應
中風對長者是一個極大打擊,尤其是喪失獨立活動能力。外界未曾得知妻子為何放棄入住安老院舍,但不少長者不習慣居住院舍,因為要每每受陌生人照顧,要與不認識的人同住,又要重新學習起居飲食,走動受人管束規限,與親人和外界的接觸減少,長者難免感到被拋棄、自卑,覺得難以適應。面對中風及要入住院舍,實在是雙重打擊。長者未能適應突變,希望在熟悉的家居環境之中與老伴相依,可以理解。
也因為這樣,壓力就轉到照顧者身上。在2013年,香港約有57.9萬殘疾人士,當中長者佔逾半。在20.4萬的照顧者當中,配偶佔28.8%。身邊人中風,病人感到壓抑無助,親人的支持固然重要,但日復日的照顧工作,照顧者身心俱疲,容易變得悲觀、低落、無助。如果承擔起照顧責任的長者本身活動能力亦不佳,照顧他人就更困難。
相關文章:六旬婦同時兼顧病夫、老爺奶奶 壓力爆煲「唞唔到氣」
所有問題一肩扛 照顧者壓力爆煲
雖然本案老翁也與鄰居關係良好,有溝通。坊間有長者中心,醫院管理局也設有病人互助小組,但長者可能未必意識到有門路求助,例如即使不接受日間護理服務,也可以申請綜合家居照顧服務,包括送飯、洗澡、復康等個人照顧、護理、輔導,以及護老者支援服務。長者只眼見家人身體日益衰弱無法扭轉,就會「轉牛角尖」,認為找人傾訴沒用,卻錯失妥善照顧病人,改善生活質素的機會。
是次悲劇或許有異於一般個案,因為病人曾經獲得分配院舍服務而後來拒絕,所以只批評政府資源不足,或有偏頗。然而,政府也不應當此為孤例,不去檢視長者病人及照顧者的支援安排。政府多年提倡居家安老政策,但口惠而實不至,不少家人其實無力照顧。
居家安老要有配套 政府要對症下藥
要防範悲劇重演,除了增撥資源,更要對症下藥。一方面,發揮鄰社互助,對選擇居家安老的長者,政府應協助社會服務團體加強上門外展服務,並與房屋署、物業管理公司、業主立案法團等加強合作,主動了解長者居住狀況,一旦當事人需要尋求協助,就可迅速得到輔導、家居照顧和暫託等服務,舒緩壓力。
另一方面,亦應透過教育,讓患病的長者以至照顧者,學習有關的護理知識,亦令長者認識求助的途徑,讓他們認識到尋求社會服務團體的協助,並不是一件羞於啟齒的事,而是他們的應有權利。
此外,患病長者要居家安老,其家居陳設上亦需要作一定程度的改裝,政府應向社會服務團體、志願機構投放資源,為有需要居家安老的長者,在家中安裝扶手、防滑墊、床欄等設施用具,令患病長者在家中亦可有一個安全的起居環境。
長者因不堪疾病折磨釀成悲劇,一宗也嫌多。隨著人口老化,患病的長者及照顧者數目都會上升。政府即將推出「安老服務計劃方案」,加強本港安老服務規劃至2030年,但政府願投放資源,亦要對症下藥。希望政府以今次不幸事件為鑒,把握時間重新審視相關政策,進一步改善居家安老的配套服務,真正做到老有所依,老有所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