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鏈球菌|9月起8宗侵入性個案釀2死 當中7患者涉上水買淡水魚
與處理及食用淡水魚有關的侵入性乙型鏈球菌(GBS)個案,9月起在本港開始急增, 集中在新界東醫院聯網(涵蓋沙田、大埔和北區)。基因檢測發現,新界東有8宗帶有侵入性乙型鏈球菌(ST283),其中2人因此離世。衞生防護中心昨日(24日)表示,8宗個案中有7人曾到俗稱上水天光墟的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購買淡水魚,當中7人曾接觸過淡水魚,有1人更曾食用未經煮熟的鯪魚。
有傳染病醫生表示,手部有傷口在接觸生的食物時易受感染,起初病症是「沾寒沾凍」,若不及早求醫可能引起拼發症,嚴重的可致死亡,呼籲市民煮熟食物才進食。
侵入性乙型鏈球菌可致長者等高危人士引發敗血症,2021年曾在香港爆發,導致至少7人死亡。有傳染病專科醫生稱,近期接獲的病例增加,認為或已在港重新爆發,呼籲市民煮食時保持衞生及煮熟食物。
介乎49歲到85歲 分住上水粉嶺馬鞍山
綜合衞生防護中心昨日(24日)回覆,以及防護中心英文月刊《傳染病直擊》披露,在9 月1日至10 月31日間,共檢測出8宗ST283,病人年齡從49歲到85歲不等。其中4人已退休,另外4人分別任職廚師、司機、建築工人或裝修工人。4宗個案居住於上水、2宗居住於粉嶺,另外2宗居住於馬鞍山。
8名患者中3人本身健康狀況良好,另外5人有潛在疾病。 8個病例中有2宗出現腦膜炎、2宗表現為化膿性關節炎,另外4宗分別表現為敗血症、椎間盤炎、腎盂腎炎、壞死性筋膜炎。 8宗個案中2人死亡,另外6人已經康復出院。
疫情曲線顯示,病例數高峰出現在2023年9月下旬,最後一個病例出現症狀的日期為10月7日。此後截至12月10日,尚未發現新病例。
均曾食用淡水魚 5人曾徒手處理
流行病學調查顯示,8名患者均曾食用淡水魚,當中7人從石湖墟農產品街市分銷點購買。有7人指食用的鯇魚或大頭魚(又或兩者)已煮熟,但有1人稱曾食用未煮熟的鯪魚。
8名患者中有7人曾接觸過淡水魚,其中5人報告徒手處理,並有3人在處理時手部已有傷口。 所有個案的其他家庭成員,均沒有受到影響。
涉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 魚檔未驗出病菌
衞生防護中心表示,7個ST283個案均涉及石湖墟農產品分銷點,發病前一個月內曾到訪、處理或食用天光墟的淡水魚。11月1日,防護中心聯同食環署到天光墟兩個魚檔採集魚和環境樣本,均沒驗出ST283。但有關部門仍對該墟市徹底清潔消毒。
問及為何沒出稿通知公眾,衞生防護中心稱,調查顯示絕大部分GBS個案無流行病學關連,未來會繼續透過不同渠道向市民提建議,以減低感染風險。此外,該中心會繼續密切監察醫管局報告的入侵性GBS病例。
傳染病醫生:手部有傷口接觸生的食物易受傳染
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聯席主席曾祈殷表示,乙型鏈球菌的傳播途徑主要是當接觸生的食物時,手部有傷口,或食用未經煮熟的食物,例如生滾粥、打邊爐等,長者、免疫力較低的人較容易受感染。他建議,市民煮食時,應保持衞生並徹底煮熟。
他表示,患者初期感染時可能不以為意,感到「沾寒沾凍」、打寒顫、感冒等症狀,如果不能及早悉別,去看醫生或服用相關抗生素,細菌會繼而影響關節、心內膜、腦炎、腦膜炎,這些全部可以導致嚴重併發症,甚至死亡。
曾祈殷又稱,隨著全球氣溫、海水暖化問題,細菌自然會滋生。這種乙型鏈球菌可以出現在非魚類海鮮,甚至肉類當中,最主要原因是可以互相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