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災害仍頻影響各建築物及醫院 做足評估兼預案至為重要
極端天氣早前再次來襲,各地區再次加緊準備,應對可能出現的自然災害,包括早前發生在利比亞地區的𩗗風、大暴雨或水浸等。筆者早前曾提及,面對極端天氣的出現越來越頻繁,本港工程業界應加強研究增加「韌性城市」去應對環境轉變,包括醫院等公共設施等。除了要做好風險評估,亦應盡快全面檢視各類建築物的設施兼容量及備用度以評估其「韌性」,為日後可能出現的風險做好周全預案。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上文曾提及何謂「城市韌性」(urban resilience),它可以定義為一個城市系統面對不確定衝擊或壓力時,仍能令城市保持正常運作的能力。要加強城市韌性,需由城市的主要設施及基建等入手,除了要先做好風險評估,筆者認為為不同建築物做足評估亦十分重要。
例如,因應氣候變化,在計算建築物抵禦天災能力時,需考慮其地理因素,如建築物是否位處容易受災難影響的地帶,及考慮其發生地震的風險等,這些均亦會影響樓宇設計;樓房的設計是否屬「屏風樓」亦可能影響大樓遭受風災影響的風險。若大廈建於低窪或近海地區,則需考慮建築物會否受水浸影響而應多建防水閘、低位蓄水缸及排水泵等各種防水浸設施。
筆者憶及,早年港島大型醫院依山而建,因位處山上較高的位置,以為較難受到雨災困擾。但一次大暴雨後,雨水由經山澗由上而下流至醫院高於路面數層的升降機大堂位置,即使院內已堆好沙包作防禦,仍無法阻止水流流入升降機機槽,最終多部升降機受到水淹一同故障,嚴重影響醫院運作。院方其後不敢再掉以輕心,加強外圍擋土牆的防水工程外,每逢大暴雨均會份外留意該區雨勢以免醫院設施再受影響。
除了做好建築物評估,為災難來臨做好預案亦不容忽視,好像最近有些國家內的醫院發生過火警,做成不少傷亡。香港相關部門亦有所警惕,早前有大型醫院曾進行模擬測試,包括試行大型火警演習,一旦遇上嚴重火警令院內日常設施無法使用,便可能需使用醫院相鄰樓層設施作運送病人等。這些預案亦需一早在設計上做好至完工,並做足演習。
此外,筆者認為建築物的重要緊急設備或系統亦需設有合適額外容量,如涉及醫院的主要供冷和供電系統,便需確保有額外容量去容納足夠後備系統,以備主要系統出現故障時,後備系統需作補足之用。另外,一旦大廈有事故使正常出入口無法使用時,亦需確保緊急出入口保持暢通,令大廈的人流出入及物資供應等能保持正常,持續令醫院全天候運作無間。
的確,城市資源有限,設計者在保持城市韌性和保留資源作其他用途之間,需要小心審視去取得平衡,但在現時自然災害越頻、大型天災隨時來勢洶洶的情況下,社會更應有共識地及早投入更多資源及空間作改善城市容量,加強對一切災害的抵禦能力。所謂養兵千日,用在一時,若能在平日加強城市的承受害災能力,相信在日後定能為整體社會帶來更大裨益,迎來更大經濟的發展。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