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端天氣來襲趨頻 醫療系統設施韌性尤其重要
一場十號颶風加上「世紀大暴雨」連環襲港,令香港兩個多星期來均受到極端天氣影響,多區遭受風雨破壞及出現嚴重水患,甚至有地區受山泥傾瀉及樹木雜物塌下影響而封路,市民生活受阻。在氣候變化惡化下,預料極端天氣的出現將越來越頻繁,有工程業界便提出要增加「韌性城市」去應對。筆者認為除了城市基建設施,醫院等關鍵公共服務均需持續強化其「韌性」,得以支援因惡劣天氣狀況而受影響的社會大眾。
何謂「韌性城市」(urban resilience)?傳統上,它可以定義為一個城市系統在面對不確定衝擊或壓力,包括天災、能源危機或恐怖攻擊事件等情況時,能確保城市保持正常運作,城市的承受能力或恢復能力等。根據聯合國國際減災戰略署的要求,城市訂立禦災力所需有十項必要範圍,包括鑑別風險、基建禦災能力、準備及應變、大自然生態系統、管治、社會能力、機構能力、財政能力、城市發展,及重建更好未來。
撰文:資深工程師及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源栢樑
今次本港出現超乎尋常的世紀大暴雨,實在無人能預見,引致出現的山泥傾瀉及水浸情況實在始料不及。筆者當晚亦剛剛在狂風暴雨下駕車回家,走至港島東區走廊時,因駕駛席擋風車窗被完全遮擋,看不到前方,故險象環生,差點被困於道路上。相信此等在港島見到的水患情況,並非傳聞中是由深圳排洪所帶來,而首要處理的應該是要實在地研究應對這些變幻莫測的極端天氣,既然難以在事前完全準確預算出天然災害的嚴重性及受影響程度,我們便應及早作出防範,為日後應對自然災害做好更佳準備。
整個城市的基建系統固然需要加強其「韌性」,部分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公共服務,其處理衝擊的承受能力亦不容忽視。是次暴雨來襲後,本港整體醫療系統設施慶幸未受到太大衝擊,據悉僅極少部分診所受雨水來襲,令其大路出入口地面損毀而需暫停服務,反映公立醫院系統設施有其一定「韌性」。但為確保醫療系統在自然災害下仍能保持平常運作,令醫院電力、供水及其他資源供應能維持正常供應著實重要。
整體而言,加強醫療設施系統的「韌性」可分成多個部分來解述。首先第一步先應做好盤算及評估風險,並從各種海內外事故中汲取經驗,整體地預測各種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其互動作用所帶來的影響。例如,一般醫院均會為不同大型設施設後備系統,但原來經過評估後,即使已設一組後備設施亦不足以應付可能發生的嚴重事故情況。
例如,一般醫院除設有大型中央真空絕緣液態儲氧缸供應醫療氧氣,更會設置至少兩組獨立氧氣樽排槽備用去應付非常情況。當中央液氧缸主及第一組備用氧氣樽排槽同時出現問題,還有第二組氧氣樽可維持醫院病者供氧使用,即是總共有三層設置以支援持續的醫院氧氣供應,亦提供時間予工程人員去修復有問題系統,保障病患者得到適切治療。同樣地其他的醫療氣體供應,如壓縮空氣或抽取真空機組,亦因對應緊急情況,設主要機組及兩組後備系統可供使用。但並非所有醫院設施均設有多套後備系統,因需評估風險及負載要求等後,再平衡資源及所佔用有限醫院的空間大少等而作出決定。
舉例說,俗稱「ICU」的加護病房多收接重症病人,以往每張床位供電位置不設獨立漏電斷路裝置,但曾有電子儀器等發生短路令整個加護病房「跳掣」,多名病人受到影響,故此後醫院一般為每張加護病床設獨立漏電斷路器,以防再有同樣意外發生。此亦屬作出風險評估及平衡資源下的改善設施,至於其他加強醫院「韌性」的措施,我們下文再談。
《01醫務所》與資深工程師源栢樑合作,逢周一推出專欄「源途有你」,分享工程與醫療的大小事。
源栢樑一直以推動工程界專業發展為己任,是香港工程師學會前任會長。數十年專業路途,著實值得回憶,亦深信後來者或可從中領會工程專業要點所在。源途有你,就讓大家一起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