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電引入航拍機及機械人 闖入刁鑽位代替人手檢查發電廠
中電工程團隊近期引入不同種類的航拍機及機械人,在發電廠內輔助檢查工作。這些機械小幫手在發電廠內游走狹窄或「刁鑽位」,較傳統的人手檢查更靈活和全面,並採集設施數據,制定合適的維修計劃,提升發電廠的營運安全及檢查效率。中電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創新科技,並研究人工智能及大數據分析。
室內籠網式航拍機 提升檢查效率
工程團隊於2019年引入2部「籠網式航拍機」,專門檢查室內發電輔助設施,如鍋爐、渦輪機室等。機身細小輕巧,以激光雷達(LiDAR)及感應器定位操作,無須GPS 定位亦能穩定飛行,每個電池能運行10分鐘。航拍機能在碳纖維籠網式保護罩下,減輕碰撞的撞擊力,更靠近發電設備進行檢查,同時能利用防塵照明系統,在能見度低及塵埃飛揚的環境下,透過4k高清鏡頭清晰直播檢查過程作記錄。
室內航拍機節省檢查時間及成本。傳統人手檢查受空間限制,若進入密閉空間或刁鑽、狹窄的死角位,難以單憑肉眼檢查,增加了檢查難度及風險。由於鍋爐高70-80米,約20層樓高,需要12個工作天搭建一次性工作平台,花費逾百萬。航拍機能在高空拍攝 ,更全面覆蓋檢查範圍,並在發現耗損位置後,再由工程師制定完善的維修計劃及另外再搭建平台維修。
這能取代高空及密閉空間等高風險工作,更節省搭建工作平台的時間及成本,工程人員亦能透過影像分析措施的使用及耗損情況,適時進行保養及維修,防患於未然。
爬行機械人 突破引水渠體型及體能限制
因應發電及輔助設施的性質,工程人員於2021年引入爬行機械人檢查發電廠內的地下引水渠,並在一年間通過不斷試驗及改裝。機械人體積細小,頂部可以上下伸縮,能輕鬆通過井口進入水渠,並配備燈及360度旋轉鏡頭,能在狹窄和昏暗的引水渠內全方位拍攝及直播內部狀況。工程人員能通過觀察渠道的實時情況,全面分析重點數據,及時制定策略跟進。機械人連接250米電線,提供無間斷電源,分段檢查,並將檢查時間縮短一半至2日。
傳統檢查中,工程人員要定期檢查引水渠損耗情況,並確保沒有受淤泥或雜物阻塞。由於水渠是狹窄和潮濕的密閉空間,須由受過特別訓練的合資格人士負責檢查。檢查人員需帶備10公斤重的氧氣筒、呼吸及安全器材,彎身穿過直徑僅有約80厘米的井口,走進1.8米高、長達約1400米的渠道檢查。受體力及氧氣筒容量限制,每次人手檢查只能維持約半小時,完整檢查需時5至7日。
研究AI及大數據未來應用 中電:唔止做完 係要做好
中電表示,未來將繼續探索不同先進技術及參考業界應用,研究大數據分析與人工智能等技術,進一步提升營運效率及安全。對於運用創新科技為人員減低工作風險的成功,令團隊有滿足感,發電工程部高級工程師楊惠敏:「對於我哋團隊嚟講,我哋希望係可以行多步,唔單止係做完件事,係要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