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 善用科技 提升專科門診病人體驗
當聽見「AI尹光」唱《一人之境》能令你笑出眼淚;或與人工智能聊天機器人ChatGPT進行「無厘頭」對話而令你咯咯大笑時,可別忘記,人工智能不僅僅為大家帶來娛樂,在智慧科技與人類的交流上,也可帶來無限可能。
丹麥就是其中一個例子。丹麥除了快樂指數每年都名列前芧外,就連發展智慧醫療都位處世界前列,被譽為智慧醫療的先驅。丹麥幾乎所有公私營醫療院所皆採用電子化病歷,更被認為是全球推廣遙距醫療的標竿。
撰文:醫管局總行政經理(聯網運作)李立業醫生
丹麥的成功之道或許在於懂得好好運用「大棍子與紅蘿蔔」,當中有不少良好經驗或可借鏡。香港也正在急起直追,政府大力推動智慧城市的同時,醫管局也不敢怠慢,正不斷引進創新科技,努力發展智慧醫院和智慧醫療,改善公營醫療服務。
你心目中的「智慧醫院」是甚麼?也許每個人對智慧醫院定義不一。有些人認為智慧醫院代表綠色節能,有些人則會定義為高端科技的醫療設備與系統。在我而言,最為著緊的始終是「以人為本」,將智慧醫療體現在提升病人就診的體驗上;不要只顧著眼於科技而忘記了「人」,好好運用科技,施行以人為本的健康照護,才是王道。
就以醫管局轄下49間專科門診為例,我們除了一直改善不同專科的病人輪候時間,還認為持續提升病人體驗是非常重要。有不少朋友曾向我抱怨,每次前往公立醫院專科門診都「好大壓力」,因為診所總是人滿為患;也有不少長者互相提醒說每次覆診,起碼要花半日時間呢!明白到看病最怕漫長等待,為了提升病人就診體驗,我們正推出一系列措施,理順專科門診的運作流程,包括預約、登記、診症、付款、取藥等安排。
我們正陸續展開在專科門診設置電子通道─易通道(Easy channel),在診所大堂會有多名穿著制服的服務大使和義工,專責向病人推廣及協助使用自助服務機和HA Go流動應用程式,以進行預約、登記、繳費、預約抽血、查看門診和藥劑部即時輪候狀況和選擇藥物送遞服務等,一概可透過手機及一站式電子服務站完成,省卻不少排隊時間。
病人在家透過HA Go完成登記和繳費,到達醫院後即可於電子健康服務站自助測量維生指數,如體重、血壓等,相關數據會自動上載至病人電子檔案,加快診症流程。
專科門診亦會陸續採用智能的候診管理系統,毋須醫護人手處理病人掛號、分流及廣播等工作,透過手機使用HA Go便能知道實時輪候情況。
診症過程中,若病人或家屬需要簽署同意書,醫護同事會透過平板電腦提供電子同意書,實行無紙化,相關紀錄亦會即時儲存於病人電子檔案。
診症後,如果病人需要預約下一次覆診日期,卻同時涉及程序較多的個案,如須同時預約覆診、造影檢查、抽血、轉介其他部門等,我們正計劃全面推出綜合病人服務站 (Integrated patient service station),一站式為病人集中處理各種預約安排,方便又省時。
及至取藥流程,病人可透過HA Go或傳統流程繳付藥單,之後可根據當時情況選擇藥房取藥,或藥物送遞服務,以方便不同病人的需要。藥物送遞服務將率先在今年11月全面覆蓋所有聯網的專科門診。至於其他智慧化惠民措施亦正陸續在不同專科門診推行,希望在不久將來,可以全面在所有專科門診實施。
此外,醫管局會繼續積極推廣使用遙距醫療,讓合適病人在求診時有多一個選擇。除專科門診和跨專科遙距診症外,我們會持續檢視和整合遙距醫療的種類和模式,包括住院、日間服務、外展服務等。
我們持續發展智慧醫療、智慧醫院並非要改變病人的習慣和思維,而是想提供更多優質便利的服務,讓病人有更多選擇及更好的體驗。我們十分理解部分病人,尤其不擅長科技的年長患者,可能未必選用HA Go、電子通道、藥物送遞等服務,他們仍可繼續使用傳統流程在櫃台登記、排隊繳費及取藥。但當越來越多病人選用電子化服務時,專科門診病人的整體輪候時間便能相應縮短。長遠而言,不論病人是否選用電子化服務,均可受惠。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