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具禁膠|循環杯不衞生? 台北初企千萬台幣打造清潔線媲美堂食

撰文:陳葆琳
出版:更新:

【餐具禁膠系列三之二:台北「循環杯」如何操作】「你去餐廳內用(堂食)的時候都不會覺得咖啡杯是髒的,為甚麼這個(循環杯)會覺得好像不乾淨?」全家便利商店(FamilyMart)公共事務暨品牌溝通室部長吳采樺承認,衞生問題是企業引入循還杯借還系統起初必須面對的消費者心理疑慮。

本港最快今年第四季禁止餐飲處所向堂食及外賣顧客提供任何發泡膠餐具,本地重用餐具借還系統未見成熟之際,台灣全家則與當地唯一專門提供杯子清洗服務的「環海淨塑」連結,為提供此類型初創企業施入土壤。

「環海淨塑」投資逾千萬台幣建立循環杯系統,打造全台唯一為循環杯而設的高度自動化管控清洗系統,至今仍沒有利潤。不向消費者收取押金及任何費用之下,循環杯使用人數增加是他們減低成本的唯一出路。綠色和平指,本港並非沒有重用餐具借還系統的「種子」存在,重點在於政府和企業有否為這些初創企業提供養份扶植。

+7

與企業商討設計 互相配合

全家便利商店用以製作飲料櫃枱的下方,各種色彩繽紛的紙杯之中,隱藏著一個平平無奇的白色杯,每隻杯均印有獨一無二的二維碼以及「塑環真®循環杯」的標誌。「塑環真」為「環海淨塑」創立的品牌,意指「實踐循環經濟,讓塑膠循環成真」。截至今年5月底,目前「塑環真®循環杯」的租借處已達576間,涵蓋「全家」領頭的「永續循環杯大聯盟」所有企業,逾3萬隻循環杯於市面上流通。

循環杯容量為480mL,由食品級最高耐溫PP材質製造,使用溫度為-20℃至120℃。從顏色、材質、口徑、直到杯身上方的直紋設計,都是「環海淨塑」與企業耗時半年商討的巧思。杯沿紋理的作用是取代杯套提供隔熱功能,並且為杯與杯之間製造空隙,方便疊起和抽取。

環海淨塑策略規劃經理湯誠指,與企業耗時半年商討循環杯設計。(陳葆琳攝)

「環海淨塑」策略規劃經理湯誠在台北接受訪問時形容,杯身白色是「吃力不討好」,因為很容易被看得出骯髒,但是他對自家公司的清洗工作很有信心,白色的循環杯可令「環海淨塑」於檢查階段,較容易察覺問題。至於使用PP,原因是其便宜及輕巧,並且耐用,湯誠預計自家出品的每隻循環杯,都可使用千次以上。

耗千萬打造高規格清洗線 確保安全

「環海淨塑」從各企業接收使用完畢的循環杯之後,全部均會運送至桃園的廠房,以獨家自主研發的高度自動化管控清洗系統,每隻循環杯以人手方式經嚴格篩選之後送入淨洗設備, 經歷預泡浸洗、高溫、 殺菌、完全乾燥、高品質檢查一系列的清洗過程,方會送至企業再次使用,一般需時一至兩個星期。

▼「環海淨塑」高度自動化管控清洗系統▼

+11

這一條清洗線耗資過千萬台幣打造,每一季交由第三方檢查一次,每日清洗工作啟動之前,必然會進行試劑檢查,確保清洗線的水質、清潔劑沒有問題。循環杯送出去之前,品質檢驗採用全檢而非抽檢:「安全這邊是我們一開始就非常在意,所以從建置,到後面的這些整個流程,都用非常高規格去做這樣的事情」。

為何只是杯?

國際咖啡組織(ICO)調查結果顯示,台灣人一年飲28.5億杯咖啡,亦即每人每年平均飲約200杯咖啡,計及其他飲料的用量,單是2020年,台灣一年共消耗40億隻即棄杯。湯誠說,清洗工對於循環餐具系統十分重要,台灣目前提供餐具清洗服務的公司大多以碗碟為主,由於杯子深度的關係,清洗難度較高,外判清潔工作較為昂貴,又不能確保乾淨,故此專門的循環杯清洗線必不能少:「目前是在虧錢,但是我們覺得這個東西是一定要做的,就是之後未來我們相信他一定也會做得好的。」

目前消費者借用「塑環真®循環杯」毋須繳付押金,整體歸還率大概為九成,湯誠表示,原因是押金會降低消費者的使用意願,前期推廣階段不須付費亦不須押金,希望先令消費者願意使用。他們對循環杯有一定認識和信任之後,日後不排除引入相關機制。

環海淨塑從各企業接收使用完畢的循環杯之後,全部均會運送至桃園的廠房,通過獨家自主研發的高度自動化管控清洗系統進行清潔。(陳葆琳攝)

小循環到大循環 顛覆線性經濟

「環海淨塑」的循環杯有任何破損,亦不會變成垃圾,它會被打碎再製成其他產品。湯誠指,「塑環真®循環杯」是從循環經濟創造的新設計理念,顛覆一般線性經濟的生產與消費模式,「不會只是在循環杯這裡就結束了,整個『環海』在做的是一個小循環,再加上一個大循環」。

綠色和平減廢項目主任譚穎琳認為,重用餐具借還系統的公司的確可以令社會在環保與方便不再對立,承認起步階段推動重用餐具的成本較高,但相信隨著善用資源,成本可能會下降。她指出香港並非沒有重用餐具借還系統的「種子」存在,但反問「有冇相對嘅土壤、相對嘅養分,係真係令到減廢呢樣嘢係得出成果出嚟呢?」

▼全家引入循環杯 東亞首個連鎖便利店減塑示範▼

+5

她認為政府和企業可以多作不同嘗試,提供營養及水份扶植更多重用餐具公司,設立「重用借還系統」專款基金,扶植綠色產業的可持續發展,並且與業界合作推行並較長期的試驗計劃,為之後的管制做好準備,「唔係企喺度坐喺度等,我哋就會等到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