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訊鈴 •互信聆》
護士不單以一雙巧手護人,廿年來更透過「護訊鈴」憑聲寄意,為居家長者病人和家屬解困。
芸芸事例中一則 ── 佰歲婆婆剛出院回家血壓驟升,虛弱難嚥。「我最討厭住院!」正當婆婆與愛女僵持於應否往急症室去,電話響起。
「護訊鈴」的譚姑娘致電,按臨床指引評估婆婆狀況, 收集血壓等數據後通知醫生,建議更改藥物,教導家人如何監察血壓, 何時需要致電「護訊鈴」求助,亦從手機應用程式HA Go傳送長者餵食的資訊和短片。病情穩定下來,婆婆無需住院,女兒累、慮、淚全消!
撰文: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程偉權醫生
「護訊鈴」是首個醫院管理局社區電話支援中心為應對急症服務需求而營運的熱綫,廿年來綫熱同事心也熱。
醫管局分析大數據,研發病情復發回院指數,識別出院後較易再入院的長者,然後對症下「電」── 護士在病人出院後兩天內致電高危長者,提供一站式、全年滾動無休支援護理。管理團隊訂立了超過90項臨床指引,協助前線同事解決長者出院後常見的醫療狀況,例如心痛、氣促、腳腫或頭暈等。護士對病人化驗、藥物一目了然,按明確的問症及分流指引,評估症狀輕重,更可聯絡醫生尋求協助,轉介病人接受外展服務、安排門診跟進或社區支援。
譚姑娘親述剛轉職到中心時,深感照顧者有多擔憂。縱有專業情、同理心,單靠聲音,要觸及家屬心扉何其艱鉅;長者聽力和認知能力欠佳,難度更倍增。隨著表達技巧越趨成熟,她理論變實效的歷練漸轉化成護理再生能源。
海外雖然也有類近熱綫,「護訊鈴」現行一站式模式卻是獨特貼地 (本「地」) 試行的其一遙距醫療原型,當年也是一試便知靈的 ── 日常評估病情靈敏、 急時應對疫情靈活。過往研究顯示,服務有效減低入院率達30%,一年接通的六萬高危長者中,便或可減低住用四個病房的病人入院。
應景一提,電話接通有道,因爲病人已早知「護訊鈴」來電不會顯示「+852-」,而是字頭「2996-」;還有,鈴聲背後有護訊 ,也有互信,廿年來,「護訊鈴」從未鈴聲可以寧靜,聆聽卻熾熱不過。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