涓滴在前 沾濡及後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地區發展,人口膨脹,醫療服務需求相應增加。香港不少公立醫院便是因應地區發展變化而興建,亦見證了都市不同年代的更替。

撰文:醫院管理局北區醫院行政總監孫天峯醫生

原本規劃為600床服務量的北區醫院,如今運作的床位已經超過680張。醫院已展開擴建工程以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繼續服務大眾。(醫管局圖片)

早在宋明期間,就已經有人在新界定居,他們就是包括新界五大氏族的新界原居民祖先。不同宗氏有各自的圍村和祠堂等,並在一些交通要道設立墟市,當中上水石湖墟和粉嶺聯和墟可算是北區最重要的兩個墟市。80年代至二千年期間,粉嶺和上水發展為新市鎮,成為北區的「市中心」。

當時北區有一所醫院——粉嶺醫院,前身為真愛醫院,是香港信義會於20世紀時,向新界五大氏族之一的粉嶺圍彭氏借用靈山以東一塊土地所興建的教會醫院。到90年代,真愛醫院被併入醫院管理局,並改名為粉嶺醫院,繼續提供基層醫療服務。

隨著新市鎮蓬勃發展,政府經過與地區人士共同推動和規劃,最後在皇家香港警察少年訓練學校的天祥營舊址興建一所全新的急症全科醫院,1998年落成,便是今天的北區醫院,也是首間由醫院管理局全盤籌劃興建的醫院。粉嶺醫院之後被改建爲匡智粉嶺綜合復康中心。

隨著北區新市鎮蓬勃發展,政府與地區人士共同推動和規劃興建北區醫院,作為區內一所急症全科醫院,並於1998年落成。(醫管局圖片)

北區醫院大樓內每一層都是由一條長約170多米的主走廊貫通,令無論是人和物的流動都變得簡便快捷,不用花時間「轉彎抹角」。此外,醫院特別設置許多天井位和玻璃窗,增加了採光和綠化的空間,加上粉紅色外牆,減少了傳統醫院的冰冷感,都顯示了「以人為本」的設計概念。

時光飛逝,原本規劃為600床服務量的醫院,如今運作的床位已經超過680張。然而區內人口持續增長,當中長者增長尤其明顯,醫院實在需要進一步提升服務質量。為此,北區醫院擴建計劃籌備工作已於 2019年12月展開。

地區發展,人口膨脹,醫療服務需求相應增加,不少公立醫院便是因應地區發展變化而興建,亦見證了都市不同年代的更替。(資料圖片)

最感恩的是,當年預留了醫院後面的小山丘,可供興建一座約1500床的新急症大樓;同時,現有醫院大樓則繼續如常運作,待新大樓落成後,所有服務從舊大樓搬往新大樓,讓舊大樓再翻新。換言之,醫院在整個擴建工程期間將可以無間斷如常服務社區大眾,未來醫院新舊兩座更可以相連在一起。

沒有前人一點一滴的耕耘,便沒有今天的社會發展;沒有前輩們一分一毫的前瞻和實踐,也沒有今日當區的全科醫療服務。如今,同樣有不同的人在各司其職地推動和規劃醫院擴建,就是為了讓社區將來能夠得到更好的醫療服務。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數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