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政府本月公布基層醫療藍圖 研地區康健中心重點助慢性病人
政府近年力推基層醫療發展,並將於今個月內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據了解,藍圖其中一個方向研究調整現時地區康健中心的面向,由以往不論健康狀況,服務面向所有人,到未來會集中資源跟進有慢性疾病風險或為已確診的患者管理慢性疾病。有地區康健中心職員表示,同意相關的調整方案,惟認為要全面落實有很大困難。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亦擔心,現時地區康健中心的會員人數已經不多,認為如集中資源後,或會較難發挖慢性疾病風險的患者,建議加強與家庭醫生及社會福利署合作,並設立制度吸引轉介有慢性疾病風險的市民。
本港近年力推基層醫療發展,並在十八區均設立地區康健中心及康健站,推廣市民關注健康。據上屆政府為地區康健中心定下的框架,需向巿民提供第一層、第二層及第三層的疾病預防服務。
簡單而言,第一層疾病預防服務面向所有人,地區康健中心須向其推廣健康資訊及籌辦疾病預防活動;第二層則針對有慢性疾病風險的市民,為其進行健康風險評估、糖尿病及高血壓的篩查;至於第三層只針對已有慢性疾病的市民,以協助他們管理慢性疾病及社區復康。
不過,據審計報告顯示,即使是最早成立的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在提供針對有慢性疾病風險及已有慢性疾病的的市民的服務亦不達標,當中包括基本健康評估與糖尿病、高血壓及肌肉骨骼病症的疾病管理。據了解,其他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情況亦相若。
新一屆政府有意改變地區康健中心的服務方向,據悉將於本月公布《基層醫療健康藍圖》,內容包括研究調整地區康健中心的面向,由以往地區康健中心的活動大部分開放予所有人參與,到往後會集中資源跟進有慢性疾病風險或為已確診的患者管理慢性疾病。據悉,上月履新的基層醫療健康專員彭飛舟,早前曾與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的代表簡介《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中,有關改革地區康健中心的倡議。
據了解,其中一個可能性是未來地區康健中心的小組活動開放予全部會員參加的比例會減低,大部分的小組活動將只供有慢性疾病風險或為已確診的患者作管理慢性疾病。消息人士解釋,是希望可以更善用資源協助有更高風險的人士,但強調仍會有資源投放予普通會員上,「市民都可以嚟地區康健中心做基本評估。」
有地區康健中心職員表示,工作的中心現時大部分的會員為長者,故相信影響不大,但部分地區康健中心或康健站本來銳意吸引年青人參加,預料相關中心需重整宣傳策略。
另一地區康健中心職員表示,同意相關的調整方案,惟認為要落方案有很大困難,「你依加淨係比藥費同睇兩次醫生嘅錢,基本吸引唔到人嚟。」他認為,如要吸引有慢性疾病風險及已有慢性疾病的的市民,必須要「加糖」,否則要找到新症並為他們提供服務是很困難,「佢諗得就好理想,但做就十分困難。」
他亦憂慮,調整方案後會惹來會員不滿,期望可以由政府統一作解說,而非交由地區康健中心向會員解釋,「我哋去講,市民會覺得只係我地中心咁做。」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亦同意相關調整,認為「係好事」,但擔心現時地區康健中心的會員人數已經不多,認為如集中資源後,或會較難發挖慢性疾病風險的患者,「好多時就係靠做第一層去吸引市民做會員,再去發挖依啲患者。」
他建議,醫衞局可以加強與家庭醫生及社署方面合作,並設立制度如金錢的資助等,吸引其轉介有慢性疾病風險的患者到地區康健中心。他解釋,社署的長者社區中心較容易接觸到不同市民,而家庭醫生在看症時亦會為病人量血壓及血糖等,故認為加強與家庭醫生及社署方面合作,可以協助地區康健中心找到更多有慢性疾病風險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