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受訪者疫下影響心情減少捐血 團體建議用血應開源節流
本港血庫長期不足,香港紅十字會日以繼夜呼籲市民捐血。有調查發現,受訪者在疫情期間捐血次數大減六成,曾捐血人士中有38%表明因為疫情影響心理而不去捐血。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建議,管理血液亦需開源節流,建議減少不必要輸血,及提升血液健康著手,同時呼籲市民踏出一步,踴躍捐血。
早前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調查400多名市民的在疫情下的捐血習慣。發現受訪者的而疫情都影響他們的捐血意欲。學會呼籲市民重拾捐血習慣,恆常捐血,以幫助香港醫療系統危急的血液需求。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今日(4日)舉行記者會,發表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進行的調查結果。六成三受訪者曾捐血,當中78%不是定期捐血者。在第1至第4波疫情(即2020年至2021年)期間,曾捐血者的捐血次數,由疫情前平均每年捐血1次減至0.4次。第5波疫情以來,其中在今年1至4月期間,更有87%曾捐血者沒有捐血。
調查顯示,三成八曾捐血受訪者因疫情減低捐血意欲,當中71%怕外岀受感染,68%因疫情而沒心情捐血,亦有63%在疫情期間長期沒有捐血,已失去捐血習慣。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前任主席鄭鴻佳醫生表示,15至24歲的年輕人,捐血次數在上年減到只有29%有捐血。
捐血數字少 惟捐血需求不斷增加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前任主席周雨發醫生呼籲,市民應重拾捐血習慣,在新冠疫情下,定期及緊急輸血服務從未間斷,此外,人口老化都令血液需求大增。他引用紅十字會數據指出,2021年用血量最高的病人組別為內科及老人科,佔整體52%。較外科的23%高一倍。
血液不同成份難保存 本港未有人造血
香港臨床血液管理學會委員何碧頤醫生指出,血液當中有不同成份,例如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等。都可以供給不同類型病人使用。但不同血液成份的保存期都不同,因此血液「壽命」非常低及保質期非常短暫。捐血的需求其實很高。
她又指,調查發現不少人以為香港有「人造血」,她澄清,「人造血」尚在研發階段,故目前絕對沒有替代品,完全依靠本港捐血者。
血液需開源節流:減不必要輸血 提升健康
周醫生建議,要做好病人血液管理解決血庫不足問題,提出三大策略,包括增加病人自身血紅素,減少手術失血及改善貧血。
病人自身血紅素,是指由病人自身健康習慣做起。周醫生指出,當然可以讓病人服食鐵丸,但病人如可從生活習慣做起,例如均衡飲食及運動改善身體,那貧血的機會減少,就可減少輸血。
減少手術失血,是指使用有效的醫療資源或技術,在一些手術中令岀血機會減少,從而減低要輸血的機會。本港現行方法有採用失血較少的微創手術。
至於改善貧血,以地中海貧血患者為例,當中重型乙型地中海貧血的患者,因為無法製造足夠的血紅蛋白,需終身定期輸血和接受藥物治療(需定期每4周輸血一次及定時除鐵),醫學界今年引入治療地中海貧血的方案,是處方藥物促進紅血球生長,從而減少輸血量。
周醫生表示,「簡單來說,要有效令血液管理,就是:提升市民健康,同醫療效果。」他還重複三次說這句很重要。
學會呼籲市民多捐血 保持健康
鄭鴻佳醫生表示,學會將繼續做更多的工作,鼓勵市民捐血,亦會跟紅十字會合作,做更多活動去令市民捐血。他亦鼓勵商業機構或團體,自行向紅十字會提出合作,舉辦捐血日或預約流動捐血車到來。
周醫生指「無心情」捐血都是一個難以解決的問題,不過他呼籲市民先踏出第一步去行動,前往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