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情班】前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港英推代議政制阻特區施政
中聯辦前副主任王鳳超於去年10月的公務員國情班上,以「香港政制發展歷程」為題,向本港公務員授課。《香港01》獲得該堂的講義,根據內容,王介紹由1843年英國政府委任首任港督開始,到1997年香港回歸中國,以及回歸後的政制發展。
王指中英談判前,英方「匆忙啟動」由下而上的代議政制改革,「為特區落實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體制增加難度」,又指快速推行的選舉政制,催生了政黨政治、刺激普選訴求,「為特區政府順暢、依法施政帶來很大挑戰」。時事評論員劉銳紹直指有關教材「洗腦」,諉過港英政府,按北京眼前政治需要來否定當時他們也接受的政治安排。
王鳳超去年10月的講課,直指前港督彭定康推出的憲制方案有「三違反」,即有關方案未經與中方磋商而單方面公佈,為香港平穩過渡和政權順利交接設置障礙,違反《中英聯合聲明》精神;方案改變了功能團體間選的性質,變相成為分行業的直接選舉,違反與《基本法》銜接的原則;又指方案有關95年的立法會選委會由直選區議員組成,違反中英兩國外長的協議和諒解。《香港01》曾透過中聯辦聯絡王,但暫未有回應。
回歸前已參與議會工作的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與王鳳超持相同看法,認為有關看法不是新鮮事。王80年代已在港澳辦工作,是政制方面的「權威」。被問到港英推行代議政制為何會令特區政府施政有困難,譚指當時的代議政制有延續性,「基礎拉得高,好難追返轉頭」,加快了民主步伐,令回歸後唯有「接續去做」(推動民主),但未有再詳細解釋推動民主與政府施政困難的關係。
民主黨主席劉慧卿不認同王鳳超說法,認為英國人在港推動民主「做得少,做得遲」,只是現時香港社會撕裂,很多人不滿特區施政,王才會把責任推在英國人身上,「唔通佢會埋怨自己做得差?」她指,市民若有選擇,大家自然有競爭,勝出便執政,輸了便成反對黨,著王鳳超不要大驚小怪。
時事評論員劉銳紹直指,有關教材是向公務員「洗腦」,又指是當年中英雙方有默契拖慢香港民主步伐。他指,1991年,前國家主席江澤民曾發表內部講話,有關如何做好接收香港的準備,重點是「中心任務在參與」,其中包括政治的參與。劉指有關講話意即港英定的遊戲,中方也要全情參與,隨後在1992年,民建聯正式成立。
劉指,現時香港的代議政制不再適合中央由上而下的管治模式,有關教材是北京「按眼前的政治需要,來否定當時他們也接受的政制安排」,諉過港英政府,將當時港英政府所做的事,一切都變為罪孽。教材完全否定香港人循序漸進爭取的民主制度,不排除為日後否定代議政制做輿論工作,令公務員支持,「屆時一國兩制是完全死係自己人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