懲教署歷年防暴裝備「曬冷」 開放日「飛虎」任影(多相.有片)
懲教署前稱監獄署,易名至今35年,今日(18日)在赤柱職員訓練院和香港懲教博物館舉行「懲教今昔35載」開放日,設有不同年代的槍械及防暴裝備展覽,並有區域應變隊演練示範,吸引數百名市民入場,有不少家長帶同小朋友參觀。除了防暴裝備吸引市民拍照留念,有市民對懲教署過往的刑具也大感好奇,甚至有市民即場一試「行刑」與「受刑」的滋味。
於開放日中,懲教博物館吸引不少市民入場參觀,歷年的刑具甚吸引市民的注意,當中以不少電影橋段都曾有的笞刑刑具較受「注目」,有市民更即場「行刑」與「受刑 」,拍照留念。據懲教署資料,俗稱「打籐」的笞刑源於英國法律,香港曾是殖民地,故也曾有笞刑的刑罰,而當年會有監獄醫生評估在囚人士的身體狀況,藉此決定「打藤」次數,由懲教人員打在男在囚人士的臀部,而笞刑至1990已廢除。不過在其他國家,則仍有笞刑存在,包括新加坡等。
展示近百年多款槍械
在裝備方面,懲教署將久遠至1920年代出產的拗輪手槍,以及至目前仍使用中的防暴槍、M870P霰彈槍及左輪手槍等,共10款長、短槍都一一展示,並由職員詳細介紹,每款槍的特色。
如仍服役中的GL1防暴槍,由美國Penn Arms生產,口徑達37毫米,隸屬軍械室的一級懲教助理王耀海介紹,GL1亦屬於低致命性武器,其柄位可以摺起,及可伸縮長度,可更切合每位人員的需要調整,且較上一代所用的203A防暴槍,設計更安全。
區域應變隊示範破門
於去年9月成立的區域應變隊,負責高風險押解工作等,其神秘面紗今日亦被揭開, 今日亦示範「破門拯救」,將一名挾持職員的在囚人士制服,配合現場的爆破聲響,現場觀眾反應熱烈。該隊成員更穿戴一身裝備,與市民拍照,成為「打卡」最受歡迎的攤位之一,不少小朋友都表現雀躍。
5歲姓施女童與朋友3歲姓林男童,就齊齊與區域應變隊成員合照,吸引在場人士目光。被問到成員一身制服,他們均大笑表示覺得「好型」。
學生:難得可觸摸槍械
今年8歲的小三姓潘學生,隨爸爸到場參觀,他指,最期待是接觸展示的槍械。有中學生隨學校參加開放日,指自己雖然無打算日後投考懲教署,但對於可以觸摸槍械,覺得機會難得,「我哋平民好少可掂到」。
職員訓練院名譽顧問關則輝表示,懲教署近年發展社區工作,加深大眾對署方工作認識,認為是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