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假諮詢?專家倡網上收集民意 人工智能大數據助分析
撰文:蕭輝浩 梁逸風
出版:更新:
現時政府經常就社會事務諮詢,但經常被市民批評為假諮詢。
通達網絡主席陳繼宇認為,問題在於政府諮詢方法仍停留於諮詢會、公布文件後收集意見、展覽後設問卷等方法,而且諮詢時期往往長達1年,且多是由上而下,令市民難以相信政府有採納意見。
他建議,政府未來改為網上諮詢,收集數據後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意見,找出關注點,加快諮詢時間之餘亦可真正凝聚共識。
陳繼宇表示,自回歸以來政府就各項政策發表至少436份公眾諮詢文件,但一直以來並無就諮詢形式制定指引,諮詢方式多為透過發表諮詢文件然後邀請公眾回應,另或會舉辦地區公眾諮詢會以及展覽,手法現在已經不合時宜。
他舉例,諮詢文件以文字為主,通常只有學者、研究員有興趣閱讀,市民自然覺得政府假諮詢。即使政府舉辦地區公眾諮詢會,但一場諮詢會歷時2小時,一半時間由官員解釋政策,餘下時間則作問答環節,市民真正表達意見的時間不多,也沒有討論元素。至於展覽情況亦是由政府單方面向市民發放信息,欠缺凝聚共識的過程。
政府公眾諮詢另一問題在於諮詢期太長。陳繼宇指出,政府由提出進行諮詢,到真正收集民意往往相隔數個月;收集民意後,又需要花上數個月分析民意撰寫諮詢報告,整個諮詢期長達9個月至1年。結果在漫長的諮詢過程中,民意很可能多次轉變,令最終結果與民意不符,令市民覺得政府假諮詢。他補充,像西九建故宮博物館能於極短時間內諮詢上馬的情況極為罕見。
至於如何可以解決現有政府諮詢制度的不足,令政府可以就政策凝聚市民共識?
陳繼宇建議,政府可透過網站收集民意,然後利用人工智能分析民意找出市民之間的共識,整個過程只需1個月,然後再多輪諮詢凝聚市民共識,可大幅縮短公眾諮詢所需時間,並且令市民感受到自己的意見有望被政府採納參考。他期望,下任特首可主動出擊,借助科技於網上收集民意,與市民共同建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