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心想旅行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幾時可以去旅行呀?」疫情兩年多以來,相信大家和身邊不少朋友都曾經帶點無奈地問過這個問題。我過去一個週末與舊同學通電話,大家不約而同提起這件事,我們接近三年沒有登上飛機到外地旅遊,實在是醫學院畢業後、三十多年來未有試過的事。記得幾年前我看過一篇報導,有旅遊網站分析過百個地區的旅客數據,發現每年人均離境旅遊次數最多的,是香港。
撰文: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總監鍾健禮醫生

當我們感到生活和工作開始每天重複、了無新意的時候,往往希望放假去旅行。過去,很多探討精神健康或者如何減低壓力的研究都發現,旅行對我們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有很多好處。探索新的目的地可以讓我們接觸新的文化,精神上獲得新的衝擊。

記得早前偶然讀到一個外國研究,其中一個重點就是提醒大家安排假期時走遠一點,到外地旅行遠比在本地的酒店住宿(staycation)更有意義。話雖如此,我們也不能坐困愁城,等待疫情過去,乾等下次啟程。我認為,不用看輕假期的減壓功效,關鍵是「抖一抖」(take a break)。

試想想,以前原始人日間打獵「搵食」,到晚上便會圍住營火聚一聚閒聊日常。其實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休息,短則每日幾次幾分鐘的深呼吸及放空時間;或者放假一天、每週安排一些從未接觸過的新活動;長則是每季安排一段較長的假期,重新傾聽自己內在的感受,所謂「叉電」大概是這個意思。還記得當青山醫院院長時,同事請來正向心理學大師 Tal Ben-Sharhar講書,他提出從壓力恢復過來的三個不同層次,至今仍記憶猶新,都值得大家參考一下。

聽李家仁醫生唱《小明有壓力》都幾減壓!留意下舊同事陳啟泰醫生填的歌,悟出生活智慧,壓力的英文(stressed)倒轉就是甜品美點(desserts)。當我們換個角度,應用正向思維,也許身心也可以逐漸產生變化。日常離不開電子屏幕的朋友,可以下載青山醫院精神健康學院製作的流動應用程式「減壓情識」,跟隨一把很溫柔的聲綫做鬆弛練習,重拾寫日記的習慣,記錄每天開心的點滴。就讓我們在可以隨意去旅行散心之前,多多休息紓壓,並學習應用正向心理學,好好關顧自己的身心。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四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