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去看疫情
自從農業社會開始,人類已經與病毒不斷開戰。可以想像在這之前,人類死亡通常都是由於獵食時受到的創傷而引致的。隨着人類文明發展,人口越來越多,聚居的地方越來越密集,傳染病已經變成新常態。可是這一萬年累積下來的智慧和經驗,似乎並沒有讓整體人類更加懂得對抗病毒,反而在2017年時代雜誌拜恩威士曾經註文,「這個世界仍未預備好下一次大流行病的到來」。2019年的一場新冠病毒大流行,引証了他的說話。
撰文:醫院管理局策略發展總監李夏茵醫生
看歷史,世上死亡最多的莫過於發生在1918年開始的西班牙流感,共五千萬人得病而死。流感不是經過一次的大流行之後,就成為風土病的,在西班牙流感之前有俄羅斯,之後還有兩次的亞洲流感大流行,有估計流感大流行共奪去一億人口,比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總和的傷亡更多。直至流感有疫苗和對抗的藥物,這些流感大流行才平息過來。所以不要低估一場與病毒開戰的戰爭可帶來的傷害。
歷史不斷重演,包括人類不汲收歷史教訓的事實。我們整體人類仍然沒有為這些抗病毒戰作出適當的預備。近期每年傳染病爆發數字是1980年的三倍,感染新個案是60年前的四倍。世界總人口在過去50年雙倍的增長,被感染及去傳播感染的機率大增。另外,隨著人類文明發展,人口的流動性增強,我們更容散播病毒。氣候變化而導致某些帶毒動物的衍生,亦可令病毒更容易散播。
病毒如果感染了人類,並停留在人類群體有相當的時間,就會進行許多次的基因突變,變成一隻感染力高,殺傷力偏低的病毒。感染力低不利於病毒整體的生存,殺傷力高會令病毒失去主體,等於自殺,所以這些基因突變都是為了令病毒更利於生存。辦法去制止疫情發生也是有的:就是疫苗和藥物的研發。
在今次新冠大爆發,西方社會採用的消極抗疫措施,無疑是製造了機會讓病毒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基因突變。我們看見由alpha, beta, delta, omicron, 到現在omicron合體,都刻劃了新冠19的突變史,看著它如何一步步讓自己融入人類的世界當中。
新冠疫症到了今天,已經兩年多了,我們對病毒的認識已經加深,快速測試、疫苗及醫治的藥物亦相繼出現,抗疫的方法和策略也該有所改變。從歷史教訓來看,適當地運用這三寶,人類就有條件可以順利走過疫情。早預備(接種疫苗)、早發現(快速測試)、早醫治(口服抗病毒藥)應該不再是紙上談兵。香港人三寶不缺,餘下的問題就是我們有沒有適當地運用他們了。
《香港01》「01醫務所」與醫院管理局合作,逢星期三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專欄《園遊。杏林》。
「杏林」出自三國時代名醫董奉的故事,後世以「杏林」稱頌醫護,四位來自醫管局的杏林中人帶領看倌園遊杏林大觀園,透過文字細數杏林人、杏林事,分享箇中點滴緣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