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識食鹼水糉、豆沙糉 不怕痛風發作 中醫推介茶飲助降尿酸
端午節臨近,咸肉糉子、鹼水糉、豆沙糉等各式各樣的糉子令人垂涎三尺。雖然糉子大多是高熱量、高鈉及高脂肪,這又是否意味著痛風患者要對這些食物敬而遠之?其實,只要懂得選擇低嘌呤的餡料,痛風患者同樣也有享受美食的權利。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註冊中醫彭偉明
嘌呤可以由身體產生出來,它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及新陳代謝的代謝物,無色無味、形狀不規則的晶體。嘌呤未能及時排出,過度積壓便會成為高濃度的尿酸,隨時間刺激肌肉及軟組織,誘發痛風。
中醫角度來說,痛風其本在脾腎,由於脾腎功能障礙,濕熱、瘀血等病邪留滯而致。臨床上,痛風可引致高尿酸血症、急性關節炎反覆發作、慢性關節炎、尿酸石、腎病等。
所有食物也有嘌呤。常見較高嘌呤食物包括動物內臟、蝦、蟹、沙甸魚、香菇、冬菇、紫菜、啤酒等。有說黃豆也屬高嘌呤食材,不過近來一份中國及新加坡的共同研究指出,對東方人來說,適當地進食黃豆類食品不會令嘌呤增加之餘,更有助舒緩痛風;但對西方人來說則成效不大。由此可見,基因也會影響痛風形成。
下月初就是端午節,很多市民以為所有糉子都是高嘌呤食物,實則不然。咸肉糉多以五花腩為餡料,自然是高嘌呤食物,高膽固醇及高血壓人士不宜過量進食;福建糉及潮州糉的餡料如蝦或鮑魚,也多是經過連番醃製或煎炒而成,加上大量調味料,雖然美味可口,但痛風患者也應少吃為妙。
不過,只要挑選用較低嘌呤食材製成的糉子,其實也可以安心享用。較佳的選擇是鹼水糉,不含餡料,只以糯米製成,進食不要沾太多糖,便可控制嘌呤的吸收。另一選擇是豆沙糉,紅豆屬中低嘌呤食物,即使患上痛風,多吃一點也是無妨。
痛風病人常問:是否要與油香滿溢的咸肉糉「絕緣」?曾有一位年逾90歲的痛風患者求醫,說女兒不肯讓他吃喜歡的美食,生怕痛風發作,說著說著更流下眼淚來。其實,世上所有食物都含有嘌呤,只是高低含量有別,只要按自己的身體狀況,小心衡量、適量進食便可。人生在世,假如一口美食都不能淺嚐,未免太苛刻了。
痛風患者的成因各異,或是瘀血阻塞,即皮膚暗沉沒有光澤、微循環欠佳;或是濕熱,即面色發黃,腸胃欠佳及經常腰酸背痛;或是「虛症」,即抵抗力差、營養不均所致。中醫會根據患者的日常習慣來斷症,輔以中藥或針灸,降低尿酸、袪濕除熱、舒筋通絡。
有些茶飲也具功效,如把蒲公英、洛神花、葛根、茯苓、百合、淡竹葉、小薊、木瓜共八種成分,做成「蒲公英山茄茶飲」,每天早晚各喝一杯,能清熱解毒,消癰散結,降尿酸,也治痛風。
在端午節以外,市民也應注意日常飲食、保持良好睡眠習慣及多做運動,增強身體抵抗力,就能減少患上痛風的機會。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