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營房屋落成量走數15% 智庫倡建土地儲備 預留未規劃熟地應急

撰文:林穎嫺
出版:更新:

根據房屋委員會最新數據,一般家庭輪候公屋時間已升至長達6年,創23年來新高。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政府過去12年大幅增加土地房屋相關部門的預算和人手編制,卻無法相應提高建屋量,更發現過去8年的公營房屋建屋量預測平均「走數」15%。
該智庫認為問題在於諮詢程序過於繁複,建議精簡相關程序,並應制定土地儲備機制,將仍未規劃的熟地納入「白色地段」,在有需要時可以因應不同的發展騰出相關土地使用,尤其在現時缺地興建隔離設施時,便突顯此舉的重要性。

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左)。(資料圖片)

相關部門開支增2倍 公營房屋量上升不足一成

團結香港基金比對2008年和2020年的政府數據,發現土地及房屋供應主要相關部門的預算由48.7億元增加140.4億元,增幅達188%,而人手編制亦由16,306人增至21,003人,增幅亦達29%,惟該12年的公私營房屋落成量僅增加9%,至32,149伙,顯示公共資源投入無法轉化成房屋產出。

+3

不同部門都要逐一諮詢公眾 專家斥「架床疊屋」

該智庫土地及房屋研究主管葉文祺續指,2013/14年度至今的《長遠房屋策略》的公營房屋5年建屋量預測平均延誤15%,對上一份長策的落成量延誤更達21%。他認為問題主要成因主要是諮詢過程過份繁複、冗長,屋宇署、土木工程招展署、地政署、房委會等部門,需在工程的不同階段諮詢公眾,而在填海前,亦要先擬備新的分區計劃大綱圖或修訂大綱圖,形容有關做法是「架床疊屋」,拖慢工程進度。

他以大埔頌雅路西的公營房屋項目為例,項目由2014年在大埔區議會提出後,蹉跎7年仍未能滿足區議會要求,令項目推遲至少6年;而油塘碧雲道項目則因為一個地盤未完成改劃,令另一個地盤亦不能開展工程。他認為政府應釐清區議會的諮詢功能,相關部門要以專業判斷適當採納意見,並應該先在已完成規劃的土地動工,讓部分單位提早落成。

該智庫又發現,公營房屋項目的資料披露水平遠低於私人住宅,當局僅對外交代單位交付的數字,惟土地發展程序、提交建築圖則、建築工程動工、建築工程竣工等資料均欠奉,而長策對於後5年的單位落成量亦是空白,促請政府建立一站式平台披露各項細節。

▼前新田購物城地盤▼

+8

倡政府仿傚市建局設「白色地段」土地

對於近日政府在覓地興建社區隔離設施上有困難,葉文祺認為,問題主要出於政府欠缺土地儲備,亦即欠缺可用的熟地,他建議政府參考新加坡市區重建局的做法,將未有長遠用途的政府土地納入「白色地段」,容許更有彈性的土地用途規劃,讓政府在有需要時,可以因應不同的發展撥出相關土地使用。他特別提到,明日大嶼完成填海工程後,便可以將未規劃的地皮撥入「白色地段」。

+2

促設公務員績效評核指標 賞懲相關部門職員

葉文祺又建議,在每個新發展區,尤其是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成立專責部門統籌相關發展,包括規劃、進行可行性研究、監督收地等程序,並應參考新加坡和南韓制定公務員績效評核指標(KPI),以賞懲制度,以激勵相關部門的職員。

至於在增加土地供應方面,團結香港基金認為,應提高新界整體發展密度,尤其是臨近深圳的邊境地區,以及北環綫沿綫地區,並容許發展商同時規劃新發展區中較後期數的土地,加快房屋的落成。他又再次重申,政府應減少綠化地帶比例、重新規劃濕地緩衝區,以進一步釋放可供建屋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