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算前瞻】揭政府九年來經常低估經常收入 學者:反映期望管理

撰文:蕭輝浩 簡浩德
出版:更新:

許多國家的財政困窘,香港卻是連年盈餘、儲備千億。得天獨厚?這個城市卻同時貧富懸殊、產業單一、稅基狹窄。我們的財富有多少?它們從何而來?每年隨著財政預算案公布的政府帳目當中,「分目」數以百計,非常繁多,令市民難以分析政府的財政結構。《香港01》整理自2006年以來的港府財政數字,嘗試填補這個空間,系列分析我們城市的財政結構。

香港政府庫房收支,簡單來說可分為經常性帳目及非經常性帳目。其中,對比起伏不定的非經常性帳目,分析經常性帳目更能夠透視港府的長期財政結構及理財哲學。記者比較每年政府估算的經常性收支,與實際收支的差距,發現這九年來政府估計收入,是年年估錯,而且出現明顯的誤差趨勢,年年低估。在估計經常性開支方面,亦出現長期高估的趨勢。過去9年間有8年政府高估了經常性開支,只有2011年是低估開支。不過,錯估開支的幅度較輕微,一般誤差只是數十億元。

有學者認為,長期有明顯傾向性的誤差,反映並非財爺能力不足,而是刻意為之,形容這是帶有政治目的的期望管理手段。

估數年年錯 經常性收入總是比預計多

翻查2006年至2014年的數據,財爺估算庫房收入,與實際收入之間,平均誤差值達11.96%,每年估少350億元。

最誇張的一次在2007年,財爺當年估計庫房只收2116億元,結果收入多達2664億元,兩者相差高達20.6%。這種對於收入的誤算,是系統性的,因為九年之間,每一年都是低估,而且年年至少低估50億元,而當中有8年的預算案,都是現任財政司司長曾俊華所作。

以往對比政府的財政估算,多以整體帳目計算,政府常常把估錯數歸咎於一些非經常性收入難以估計,如賣地收入等。不過,分析結果顯示,即使撇除了比較起伏不定的「非經常性收入」項目,對於理應較容易估計的經常性帳目,政府也是估錯數,並且向同一方向估錯。

如果拿經常性開支來作對比,與收支估算兩者之間的分別,出錯的傾向便更加清楚。

 

我們一直緊守量入為出和應使則使的原則。我們從不吝嗇增撥經常性資源,長期支持討論成熟、社會有共識的新政策、新增服務…
2012年11月25日財政司長網誌《庫房收支知多少》

經常性開支估算的誤差,並無經常性收入如此誇張。九年來,財爺有八次估多,一次估少,平均每年差距約46.1億元,差距最大一次就在2006年,預計數字比實際開支多了104億元,但誤差明顯比估算收入少得多。

一些朋友覺得我們每年都「估錯數」,年尾結餘往往出現龐大盈餘,擔心我們因低估收入而限制開支,令一些有需要的服務沒有展開。我希望大家理解,政府的財政收入的確有很大的波動性,不容易準確預測。
2012年11月25日財政司長網誌《庫房收支知多少》

政治考慮的期望管理

 

獨立經濟學者、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關焯照解釋,這種對收入與支出的預估錯誤,反映財爺並非出現能力問題,而是明顯帶有政治目的的期望管理。因為只要在財政預算案中預計其有更多的支出,更少的收入,就可以令大眾有一種「政府已經花費很多錢投資在社會」的感覺,令大眾與政客無法再苛求政府推出更多措施。同樣道理,預計更少的收入,讓大眾不那麼樂觀,令政府能有保守的預算案。「理論上,到了埋單計算時,收入比預期多,支出又比預期少,有更多盈餘會讓人有一種開心驚喜的感覺。」

假若曾俊華有意競選特首,本年度的財政預算案極有機會是他任內最後一份。(梁鵬威攝)

會計界立法會議員梁繼昌則指出,受「量入為出」的保守理財哲學影響,政府必須確保有足夠收入,本港稅收,特別是股票印花稅往往受外圍經濟影響,較難準確估算收入。至於開支方面,政府為確保有足夠款項運作,傾向高估開支,結果形成「低估收入、高估開支」情況。不過他指出,在某些項目上,政府卻沒有仔細控制成本,例如港珠澳大橋、高鐵等經常超支, 政府在這些項目卻有低估工程費用之嫌。

代表商界的自由黨立法會議員張宇人歸咎政府「保守得離譜」,並感到司空見慣。工聯會立法會議員王國興則認為估算與實際收入有落差是能夠理解,因為部份收入難以準備估計,例如賣地收入,故可理解有此種誤差。

記者向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提問,為何政府連續多年低估經常性收入,並會否影響政府收支預算。發言人回應稱,政府收入極易受經濟情況影響,財政估算與實際收支有差距,並不表示政府可大幅增加開支,否則便會違反《基本法》107條訂定的財政紀律。《基本法》第107條規定,港府的財政預算以量入為出為原則;力求收支平衡、避免赤字; 並與本地生產總值的增長率相適應。

【收支篇】預算案前瞻‧香港財政分析系列之一

立即進入《香港01》「我要做財爺」遊戲,審批你想要的方案!

/budget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