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陳肇始:醫療券研規範化 康健中心醫護度身訂造使用方案
繼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兩年前投入服務後,政府「一鼓作氣」地在今年啟用多一間地區康健中心和11間地區康健站,「追趕」於今屆政府任期內,區區有地區康健設施的目標,並配合將公佈的「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
葵青康健中心被人詬病無法有效服務當區居民,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接受《香港01》訪問時,指難以單用數據去定斷該中心的成效,又堅信其餘的地區康健設施不會「重蹈覆轍」。
陳肇始透露,政府將會檢討「長者醫療券計劃」,研究「規範化」,先由地區康健中心醫護人員為長者做健康評估,再「度身訂造」地提供使用醫療券的方案,希望能夠更具針對性地提升長者健康。
本屆政府著力發展「基層醫療」,希望扭轉以往醫療系統「重治療、輕預防」的模式,促進市民健康,並舒緩公營醫療系統的壓力。陳肇始接受訪問時重申,食衞局正勾劃「基層醫療健康發展藍圖」,藍圖包括如何建立基層醫療系統、如何培訓相關的醫護人員、如何互通公私營的病人健康紀錄等,局方會盡快公布藍圖的藍本,諮詢公眾,包括重點諮詢衞生署、醫院管理局、私家醫生、大學醫學院、醫學專科學院、護理專科學院、非政府組織等等,計劃於本屆政府任期完結前發表結果。
陳肇始稱,局方會擴充基層醫療健康辦事處的人手架構和職能,並會研究如何整合、監管全港的基層醫療服務。她舉例指,衞生署轄下設有不同機構提供基層醫療服務,當中以老人健康中心、婦女健康中心「重疊最多」,「呢啲都係我哋唔想同地區康健中心有個重疊」。而其他基層醫療服務,如普通科門診、家庭醫生、社區中的非政府機構等,都屬需要整合的一部份,她希望在整合後,能更清晰地展現「病人路徑」,並為醫管局把關,以免市民繼續把醫管局當作求診的第一站。
而在人手方面,陳肇始坦言「有啲挑戰」,又指出現時在培訓醫護人員時也是「重治療、輕預防」,醫護人員只會在醫院內實習,因此在葵青地區康健中心成立後,醫專的家庭醫學學院、護專的社區護理學院及公共衛生護理學院已經開始在地區康健中心內為醫護提供培訓,政府亦有提供部份的資助。她稱,政府亦會研究日後醫科生、護士學生需否在基層醫療服務機構實習。
葵青地區康健中心啟用兩年,曾被人詬病無法有效服務當區居民,甚至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失蹤」,陳肇始認為,這是首間啟用的康健中心,難以單用數據去定斷成效,而且近期該中心的服務量亦有所上升。
食衞局表示,在2019年9月25日至2020年3月31日期間,該中心的會員人數是2900人、服務了12,300人次;2020/21年度該中心新增11,500個會員、服務6.1萬人次;2021年4月1日至9月底,則新增6900名會員、服務5.1萬人次。
陳肇始指,在疫情下,葵青地區康健中心部份服務轉為網上形式,亦需提供與疫情相關的服務,面對不同挑戰,「好難作準,我哋對於個要求都會彈性處理,而家已經全部處理返。」她直言,該中心「亦都有啲人手問題」。不過,她堅信其他地區康健中心和地區康健站不會重蹈覆轍,「一定唔會嘅」,政府期望其不斷提升服務,「例如初期未能與醫管局傾得好清楚有咩病種(可以轉介),但係愈傾可能會愈多,嗰度就可以有個提升。」
政府早前委託香港中文大學進行《葵青地區康健中心監察及評估研究》,陳肇始稱該研究因應疫情也需延遲,中大也會對深水埗地區康健中心進行評估。
另外,陳肇始稱,政府將會檢討「長者醫療券計劃」,研究是否需要「規範化」。她解釋,有見部份市民不懂得如何運用醫療券,政府認為可以安排地區康健中心的醫護人員,先為長者評估健康,再「度身訂造」地提供使用醫療券的方案,「例如佢係咪需要身體檢查?佢本身健康有啲問題時,係咪需要針對性去處理?」不過,她強調並非會設下每項服務的限額,「而家係一個方向性嘅探討,唔係一定定咗,有個限(額)係點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