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解碼】坦承商界痛失機遇 鍾國斌望急起直追

撰文:蕭輝浩
出版:更新:

在這個城市,好像一定要做醫生、律師、金融才俊才有前途,不少學科的畢業生都會覺得出路不多,例如唸科研的。事實上,香港花在科技研發的總開支,只佔本地生產總值的0.7%,商界投資比起日韓台等地連五分之一都及不上,沒有投資自然沒有產業,人才自然沒有發揮機會。

孰令致此?商界代表、自由黨主席、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坦承,是商界錯過了昔日機遇。

一直以來香港科研投資問題之一,在於商界投資遠少於其他國家。自由黨主席、立法會紡織及製衣界議員鍾國斌坦承,過去工商界一直享受內地低廉成本,沒有投資科研。(梁鵬威攝)

九十年代日德轉型 港錯過黃金機會

香港在七、八十年代經濟起飛,靠的是勞動力密集的工業,但隨着社會富裕,人工和地皮開始變貴,九十年代的香港廠商有兩個選擇,第一是把工廠升級做高科技工業,以更高生產力支付高昂工資及地價;第二是搬走,尋找便宜的工人和地皮,繼續做低端產業。當年西德、日本選了第一條路;香港選了第二條。

鍾國斌稱,九十年代起中國改革開放,補充了廉價勞動力,令香港工業紛紛北移,以當地廉價勞工和地皮建廠繼續賺錢,整個工業界沒有必要升級轉型,是本地商界沒有投資科研的遠因;但隨着中國大陸也經濟起飛,一本通書也讀不到老,「內地成本上漲,令廠商面臨抉擇:將工廠搬往越南、柬埔寨等東南亞國家,繼續靠當地廉價成本賺錢?或投資技術升級。」

那麼,商界當年是否太過短視?鍾國斌反駁,「商界都是計數,只要發現投資科研有利可圖自然樂意投資」,他以製衣界為例,過去業界曾研發出具保溫、透汗等功能的布料,並大量生產成不同產品出售,反映商界並非完全抗拒投資科研,相信本港有潛力參考德國、日本等製造業強國,發展「香港製造」成為一個即使產品成本稍高,仍能靠產品質量、技術取勝的優質品牌,甚至吸引國際大品牌採用香港技術。

港府計劃發展科技產業,鍾國斌直言,「社會需有燒錢的心理準備,不應視政府投資企業研發是官商勾結,更不應視政府投資失敗是倒錢落海。」(梁鵬威攝)

追回發展差距 香港要預了燒錢

投資高科技雖然回報高,但風險也高。鍾國斌直言,政府有需要投資科技產業發展,或以配對形式協助本港工業界升級轉型,「社會需有燒錢的心理準備,不應視政府投資企業研發是官商勾結,更不應視政府投資失敗是倒錢落海。」

其實政府不是沒有動作,創新及科技局長楊偉雄在上任之時,提出了香港要「再工業化」的概念,希望重振香港工業。不過,建制派的鍾國斌也質疑,政府事前並無諮詢業界,也沒有就發展甚麼行業定優次。「再工業化」的成效如何,只能讓時間告訴港人。

【施政報告創科解碼報道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