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解碼】數據分析香港創科發展 與外國相比輸在哪裏?
談創新科技,在董建華年代,我們有數碼港、科技園;曾蔭權年代,有「六大優勢產業」;到梁振英時代,去年11月,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預料今年他的施政報告中,「創新及科技」必然成為重點。
政策講了很多,香港的科技產業現況如何?《香港01》特地翻查世界銀行(World Bank)和各國統計處多年來的創新科技發展數據,發現本港用於研究及開發(Research & Development)上的投資比例,被亞洲區對手拋離三至四倍,當中,商界及港府的投資比例被拋離更遠。( 見互動圖表 )
起點低發展慢 遭對手拋離
香港創科的大落後故事,可以由1998年說起。
當年,香港花在創新科技投資比例只有GDP的0.43%,已少得驚人,不但比不上日本、韓國、新加坡及台灣,連發展中的中國也比不上。之後,數據顯示各國政府快馬加鞭投資科研,本港雖然略有進步,但被愈拋愈遠。(見圖1)
目標成為在發展及應用資訊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電子商業和軟件發展上處於領導地位。
回歸後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許多科研發展目標,但成效參差:數碼港被批評變成地產項目;中藥港無疾而終;創業板成功推出,口碑一般。
雖然具體項目的成績表並不亮麗,但董年代的港府強調科研發展,本港科研總開支比率一直升高,由1998年的0.43%,升至2006年的歷史高位0.81%。然而,到2005年曾蔭權上台,強調傳統的「四大支柱產業」如金融業、服務業、旅遊業等,政策的改變,立即反映在科研開支比例上,由2006年起比例便漸次下滑,至2013年跌至0.73%。
雖然董建華時代曾提倡發展科技,但曾蔭權接任特首後對董的科技政策「無加無減」。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副教授馬嶽指出,歷任特首各有不同施政理念和做法,令本港一直以來沒有連貫的創新科技政策。他又稱,董建華雖是口號式發展創新科技,但仍有真正投資;曾蔭權卻不認同政府需投資產業。而曾年代的特點,是內地對港開放自由行,而由於內地訪港旅客暴增,本港經濟結構亦受影響。
教育界投資額不少 商界和政府呢?
科研開支佔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可以細分為三個部分:高等教育機構、工商機構、政府機構的研發開支。
數據顯示,本港教育界在研發上投入的開支比例,和亞洲競爭對手「有得拚」,2013年的數字為0.38%,與韓國看齊,只輸給新加坡與日本。(見圖2)
真正問題在於商界,在1998年時,商界的科研開支對比本地生產總值只有0.12%,比發展中的中國還要低。
商界都是計數,只要發現投資科研有利可圖自然樂意投資。
十多年來,商界在科研上的投資比例在1998至2006年間一度稍有好轉,但之後好景不再,到2013年仍只有0.33%,比起亞洲競爭對手慘輸一大條街。(見圖3)
除了商界,另一個「戰犯」是港府。在1998年時,港府的科研開支比例,只佔GDP的0.01%,相比亞洲競爭對手均在0.2%以上,差距極其驚人。時隔15年,2013年的港府科研開支仍只佔GDP的0.03%,比起其他地區差近十倍以上,比韓國更足足差了十五倍。(見圖4)
韓國計劃在2020年前投入1.6萬億韓圓(約14.9億美元),支持國內運營商和廠商建設5G網絡。
孰令致此?馬嶽解釋,本港一直堅持「量入為出」的審慎理財哲學,即使有庫房有盈餘也沒有斥巨資發展產業,而投資創新科技涉及高風險,加上除投資科技外,本港還有高鐵超支、退休保障制度等涉及龐大開支的項目,究竟錢是否應用於投資科技也會引起社會爭議,是政府不肯投資的主因。
各地區專利申請次數
地區 | 1998年 | 2013年 |
香港 | 128 | 226 |
韓國 | 68,405 | 159,978 |
日本 | 357,379 | 271,731 |
台灣 | 34,243 | 50,714 |
中國 | 13,751 | 704,936 |
新加坡 | 311 | 1,143 |
沒有產業 訓練人才只為他人作嫁
本港商界、政府在科研上投資少,最直接的結果,是令大學等教育機構即使斥資訓練了人才,發明了新技術,亦沒有香港公司承接經營,為他人作嫁衣裳。
困境直接反映在人才儲備上。根據統計處數字,香港科研人員佔每千勞動人口的比例計算,香港每千名勞動人口只有5.82名科研人員,被日、韓、台、星拋離近倍。
各地區每千勞動人口的科研人員佔比
地區 | 1998年 | 2013年 |
香港 | 2.08 | 5.82 |
韓國 | 4.32 | 12.44 |
日本 | 9.61 | 10.04 |
台灣 | 5.6 | 12.24 |
中國 | 0.67 | 1.87 |
新加坡 | 5.21 | 10.16 |
學者:欠具體藍圖 梁政府難突破
現任特首梁振英爭取成立了「創新及科技局」,會否令困局有變?在他的政綱上,「創新科技」是重點,更矢言要在5年內將本港科技研發的總開支,提升至本地生產總值0.8%,然而效果仍未見到。
學者馬嶽認為,梁振英雖然提出了明確的方向,但至今涉及的政府開支,均是用於聘請創科局長等官員和職員,未見到具體的科技發展藍圖,加上市民不信任梁,預料最終仍要靠業界自行投資,政府投資額未必有突破。
昔日長期擔任資訊科技界代表的民主黨議員單仲偕也表示,即使該黨支持香港發展創新科技,也不同意政府成立創新及科技局,「因為市民不相信梁振英政府」,又稱政府若成立基金支持創新科技產業,將有機會出現官商勾結問題。
以往港府的高科技投資,曾被批評為利益輸送,或變成地產項目等,這也是市民未必信任政府的底因。到底梁振英政府的政策是否可以挽回市民信心?仍要拭目以待。
【施政報告創科解碼報道 系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