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治療改善中風症狀 浸大為500名低收入患者提供免費治療

撰文:曾凱欣
出版:更新:

浸會大學及聖公會福利協會獲中國銀行(香港)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為500名合資格低收入中風患者,提供為期六個月免費中醫治療,包括針灸、推拿或中藥治療服務。
有參與計劃的中風患者家人提到,物理治療的效果比較緩慢,母親接受了兩個月的中醫治療後,活動能力有明顯改善,再經過一連串治療後,現時左邊手腳回復部分的活動能力,「唔會再流口水,吞噬冇咁困難」。

參與計劃的80多歲的林女士(右),去年10月發現患有缺血性中風,左邊身無法郁動。(曾凱欣攝)

浸會大學及聖公會福利協會獲中國銀行(香港)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計劃今天(29日)進行啟動禮,為500名合資格低收入中風患者提供免費中醫復康;治療為期六個月,每週兩至三次,提供不多於72次的針灸、推拿或中藥治療服務。另外,計劃亦會為1,200名有高風險程度中風的人士提供免費預防治療及追蹤評估。

是次服務對象主要為60歲以上領取綜援或長者生活津貼,或來自低收入家庭的中風患者。未滿60歲的有需要患者可經社工評估後,或獲浸大中醫門診推薦亦可參加計劃。計劃於2020年10月至2023年9月展開,分別於中西區、九龍城區、黃大仙區及深水埗區建立治療中心。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總幹事李正儀指,計劃的社區診所於今年一月正式投入服務,短短半年已收到過百宗申請。

浸大校長衞炳江致辭時提到,期望透過計劃為中風患者提供中醫治療,建立中醫醫社合作的社局醫療服務,並減省公共醫療開支,改善中風患者的生活質素及提高康復率。

浸會大學及聖公會福利協會獲中國銀行(香港)捐助推行為期三年的「中銀—浸大中醫社區中風預防及康復計劃」。(曾凱欣攝)

申請人按報名日期分先後接受治療

聖公會福利協會有限公司服務總監戴鷺穎提到,計劃會按申請日期分先後次序,為長者提供治療服務,中心社工亦會為申請人進行家訪,評估情況後再轉介中醫師。是次項目主管、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臨床部中醫臨床助理教授張振海指,今次計劃的中醫師全為浸大畢業生及臨床註冊中醫師,會在事前先評估治療對患者的效用,並挑選合資格人士參與計劃。

阿黃指,初病發時不能自如活動,連說話及控制面部表情都有困難。(曾凱欣攝)

中風失「黃金左腳」 針灸後活動能力改善

去年6月中風、參與計劃的阿黃指,初病發時不能自如活動,連說話及控制面部表情都有困難。其後於醫院留醫兩個月進行藥物及物理治療,惟情況亦未見有大起色,需要以步行架協助走路,說話亦口齒不清。直到從社區中心留意到今次計劃,便報名參與。他指,針灸後「唔駛用步行架,可以改用四腳架(柺杖)」,說話亦較流利。原本熱愛足球的他笑言,中風後「黃金左腳廢咗」,最期望透過針灸治療有機會回復本來的活動能力。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參與計劃

另一位參與計劃、80多歲的林女士,於去年10月發現患有缺血性中風,左邊身無法郁動。她在留院治療一個月後出院,惟再不幸跌倒令情況惡化。同住的女兒提到,今年2月從醫院社工得知今次計劃,但當時因為母親身體虛弱、無法步行,不適合參與。

在物理治療師提供上門治療及媽媽的努力下,至4月情況終有好轉,故把握黃金治療時間參加計劃。她指,物理治療的效果比較緩慢,但現時接受兩個月的中醫治療後活動能力已見明顯改善;經過一連串治療後,母親的左邊手腳回復部分的活動能力,「唔會再流口水,吞嚥冇咁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