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學於樂 破求分枷鎖 小學推「體驗式學習」對抗學術操練大氣候
教育局12年前倡議「求學不是求分數」,現實卻是「求學『不時』求分數」,口號淪為笑柄。不過,近年陸續有小學作出嘗試,挑戰着重分數評核及「填鴨式」教學的求分教育制度。
觀塘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今個學期起,首與民間團體合作,於下午課堂推行「體驗式自主學習」,讓學生手執電鑽製作環保車、手工製海洋生物,關注環保課題等,令他們真正寓學習於娛樂。縱使有家長仍擔心學術操練較少會輸蝕,但校長蕭婷堅決擺脫傳統思路,「輸蝕什麼?學術課堂無少到。各校追求不同,最重要切合學生需要,因材施教,不要盲目跟從大氣候」。
位於觀塘順安邨的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在12月10日舉行開放日 ,彩虹色舊式「火柴盒」校舍打開校門,向街坊介紹獨特的教學法。步入禮堂,有積木讓小朋友砌出「圓井」形的大樓 、方形的「小城牆」、尖東鐘樓等;走去下一層的課室,學生化身「小工匠」,手執電鑽及木錘,在導師協作下製造環保車。
這種手動體驗學習,是堅樂第二小學今個學年起實行的教學方式。校方與多個民間機構合作,並由倡議非一般教學法的家長組織「教育大同」駐校統籌,獲香港賽馬會資助下,展開三年期的體驗式教學計劃。全校各級下午課時,學生拋開書本,一同上不計分數的「Learning by Doing」課堂,透過手動學習,從自己製造、閱讀、遊戲、設計,培養自主學習及創意思維理念。
傳統課堂難發掘創意潛能
該校校長蕭婷表示,傳統課堂是「填鴨式」教學,由教師主導課堂,學生處於被動學習。她表示,區內基層學生的背景及學習能力各有不同,若維持舊有模式,他們難以得益,故期盼以另類教學燃起他們的學習動力,同時發掘創意潛能,將部分外人眼中、學術上定義為「Failure」的學生,於另類學習平台上成「Star」。「不同小朋友有不同學習模式,有一類人可以好適合這種課堂,他們會好好地表現,但亦有人需用好多圖像、音樂及身體活動等去學習。」
不評分只作評估
投身教育界逾20年的蕭校長指出,傳統課堂難培養學生生存技能,如解難、審美、評價溝通、聆聽及協作能力等,體驗式教學可彌補不足,「到今時今日,課堂不只是學知識,如果只學知識,不需要回來學校」。
她舉例,小二年級兩班每星期一次,利用飯後一個半小時的課堂,以藝術設計反思環保問題。她表示,導師將學生分成3至4人一組,並以「海底奇觀」為題,要求他們合力製作紙紮水中生物,從中認識海水污染情況,關注水資源問題。她認為,最難得是學生在製作過程中,懂自己解決合作分歧,例如以投票方法決定作品,學會小數服從大多數。另外,學生也有機會化身「小工匠」,手執電鑽及螺絲批,發揮創意製作環保車。
教育大同創辦人張惠侶表示,「小工匠」的課程意念取自maker culture(自造者文化),概念已於美國學校捲起風潮,目的是鼓勵學生思考及手作創意,自造生活所需,「以他們年紀,不一定對着電腦!」
張指出,以上課堂不作分數指標,但作質性評估,要求學生製作個人學習檔案,寫出過程感受及反思,教師亦對學生表現及成長發展作出觀察。
家長擔心影響子女升中
不過,有家長仍抵不住着重學術成績的大氣候。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第二小學的家長鄧女士,兩名兒子分別就讀小一及小二。她指其他學校下午以學術為主,擔心兒子學習程度追不上,影響未來升中,「雖然話求學不是求分數,但有幾多間學校會接受這一個理念?中學校長都不會只求你品德而不求分數」。但3個月以來,她看到兒子透過學校活動享受到創意藝術,啟發思維,亦懂環保概念,「他不會胡亂用紙巾,並跟我說因會斬更多樹木,又擔心製造垃圾會不會影響海洋生態」。
另一位小一家長陳太認為,該教學模式予學生多表達及溝通機會,令昔日內向的女兒更勇於表達自己,「只要令她鍾意讀書,建立信心,再額外學術訓練或挑戰都沒有問題」。她坦言,面對校外成績競爭,會購買適量補充練習給女兒自習,加強學術能力。
學者:恐家長以為學校「不務正業」
津貼小學議會顧問、聖公會聖雅各小學校長張勇邦認為,體驗式及走出課堂教學是一種可行方式,不少學校已滲入於工作坊及出外參觀等。他認為,將體驗式教學融合現有課程有一定困難,首先須留意能否與校本課程有關,其次需要教師有跨學科知識,「例如帶同學去麵包廠,不單只作介紹,甚至可思考麵包供應量多少?各供應商市場佔有率問題」。
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學系助理教授許景輝認為,於課堂時間推行體驗式教學,暫未能普及,除因缺乏跨學科知識教師外,也因課程時間緊迫,「學制要求學生學的課程很多,不少學校會驚學生玩得太多心散,要花長時間去調節追上進度」。他又表示,本港教育考試主導,家長會以為學校「不務正業」。
體驗式教學在理論層面普遍叫好,但在「求分學制」下,仍有諸多疑慮。不過,正如許景輝教授所言,有些學生有時在堂上未必解決到難題,反而出外砌樂高積木又會明白解難方式,對他們學習明顯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