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領行動「綠在長沙灣」3個月收65噸廢物 回收儲分街坊愛換糧油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綠領行動去年底在青山道開設「綠在長沙灣」,至今成功回收逾65噸廢物,遠超政府定立的目標。街坊平日携帶回收物進店,職員會磅重提供「綠綠賞」儲值積金,然後教育市民自助分類。市民憑「綠綠賞」積分,可換領各款禮物,包括印尼撈麵、香米及芥花籽油等。有街坊表示,現時膠樽已不值錢,反而在這裡可換到禮物,最愛換米和油。
綠領行動項目經理王家智稱,市民的反應踴躍,其環保意識亦使他喜出望外,大部份膠飯盒、膠樽也被清洗至不留污漬,「隨便拎個(膠盒)上手都好似無用過咁,證明市民唔係唔想回收,可能只係以前社區無設施。」職員亦與街坊建立了融洽關係,每日在店舖閒話家常,儼如左鄰右舍。

+1

綠領行動總幹事何漢威稱,團隊於2017年到台北考察社區回收店,發現其位置鄰近民居,感覺有別於香港三色桶的雜亂骯髒,環境寬敞又舒適。他們參考該處的運作模式,決定在港引入整齊有序的回收物收集、分類、暫存及運輸流程,至去年12月中開放「綠在長沙灣」回收便利點。

「綠在長沙灣」的裝潢和設施充滿綠色元素,最引人注目是高聳的「綠牆」,由520盆黃金葛組合而成。綠領行動項目經理王家智介紹,該款植物較「粗生」,同事每天悉心噴水及施肥,希望提倡與植物共存的生活模式。店內的影片區會播放源頭減廢等短片,旁邊的木椅是以紅酒箱裝嵌,別具特色。

影片區毗鄰的吧枱上有8個USB插頭,裝置連接店外的370W太陽能板,供市民為電話充電,一般3至4小時可充滿。店內亦設有漂書角、回收碳粉盒及二手物交換平台,冀減少物品浪費。

+1

街坊平日會携帶回收物進店,職員會磅重提供「綠綠賞」儲值積分,然後教育市民自助分類。市民可憑「綠綠賞」積分換領各款禮物,如印尼撈麵、豆奶、毛巾、香米及芥花籽油等。然後職員會在後台作仔細分類,例如將塑膠細分成4號膠(背心膠袋、生果網等)、5號膠(餐盒、樽蓋、即棄餐具等)、6號膠(益力多樽、杯麵碗)等,再定時送上貨櫃車,交給環保署認可的下游回收商處理。

街坊伍女士說,社工介紹她到「綠在長沙灣」,形容回收經驗「好開心」,因職員年輕又熱情,樂意教導她清洗物品及回收步驟,「平時最鍾意用積分換廁紙,有時嚟4至5日都換到一包米。」

另一名街坊唐小姐稱,她每天也來回收,因現時膠樽已賣不到錢,反而在這裡可換到禮物,她最愛換米和油。職員凌先生表示,有些街坊每天也來一至兩次,「綠綠賞」儲值卡更累積了4萬至6萬分;職員和市民因環保建立融洽鄰舍關係,「我哋平時會同好多基層市民閒話家常,慢慢做咗朋友。」

+1

王家智稱,比起回收環保站如「綠在深水埗」,「綠在長沙灣」更接近民居社區,分類操作亦更簡單,適合初接觸回收的市民。每日平均有約150人到訪,他們來自不同年齡組別,平日早上多數是長者,下午夾雜上班族和學生,假日則變成親子活動。

他形容市民反應踴躍,「塑膠每個星期要清3至4次,一到周末就會打爆,每個星期一實要清。」市民的環保意識亦使他喜出望外,大部份膠飯盒、膠樽也被清洗至不留污漬,「隨便拎個(膠盒)上手都好似無用過咁,證明市民唔係唔想回收,可能只係以前社區無設施。」

「綠在長沙灣」由開業至今,收集及處理了65.56噸回收物。(李恩慈攝)

「綠在長沙灣」開業至今,收集及處理了65.56噸回收物,當中大部份來自市民到場回收,少數來自外展回收街站。店舖每月平均回收9.42噸塑膠,比環保署定立的每月7噸目標多三成半;而其他回收物,如紙類、金屬、玻璃樽及電器等的每月平均回收重量為12.44噸,比環保署定立每月1噸的目標多約11倍。現時「綠在長沙灣」與25個處所合作回收,包括屋苑、中醫診所等,王家智期望未來能與社福機構等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