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港首個免費管教APP面世 變身繪本主角 助幼兒戒賴床、無禮貌
疫情影響本港今年上半年都要指令學校停課,學童無法如常上學,留在家時間增加,不少家庭都出現管教及相處問題。復課後,亦有家長要對子女不願起床、不想上學、不愛與人打招呼等管教問題,相信亦令不少父母感到「頭痛」。
有40年教育經驗的幼稚園校長周慧珍,早前獲社署發展基金撥款,邀請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及插畫師高文灝等人合作,設計出免費親子管教手機應用程式「i世代親子實驗劇」,設互動功能,可拍攝讀者相片及錄製旁白,讓小朋友及家長成為書中主角,經歷日常「不願起床」、「不願上學」、「打小朋友」等情境,教導小朋友正確的生活態度及待人接物技巧。
子女不願起床、不想上學、不愛與人打招呼等管教問題,相信令不少父母感到「頭痛」。家長鍾太說,就讀幼稚園高班的兒子森森,以往經常賴床,她亦過於遷就兒子無法叫醒他,丈夫則著重權威,常常「勞氣」地叫醒兒子,令兒子每每哭著出門上床。
她說,試用該手機應用程式後,丈夫及兒子一起聽故事及錄製故事時不少共同話題,二人相處比以前和睦,她亦找到合適方法喚醒兒子:「兒子是要恩威並施,按程式內的建議,我會以當日的活動鼓勵他起床,攬一攬他、拖著他的手走出房,現在每天起床不再是膠著狀態。而丈夫晚上亦有瀏覽程式內家長版面的建議,相信有助他們相處。」
鍾太試用的手機應用程式「i世代親子實驗劇」,是一款供2至6歲學童及家長使用的免費程式,由五邑工商總會張祝珊幼兒園幼稚園校長周慧珍負責統籌研發。
周慧珍解釋,擔任幼稚園校長40年來,每年都接獲家長因管教問題而感困擾的求助,少部份甚至引發家庭衝突,至2017年底,一名特殊學習需要(SEN)的高班(K3)學生爸爸,與她分享成功以貼上兒子相片的自製繪本,教導兒子乘搭港鐵時保持耐性,不可為了爭座位而責罵或不禮貌對待別人。事件令周慧珍萌生研發親子管教互動程式的念頭,「年輕家長喜歡手機上網找資訊,希望程式可以協助教導小朋友待人接物,舒緩家長的管教壓力及協助他們反思管教的準則是否合理及合適,減少因此釀成的家庭衝突或悲劇」。
周慧珍在2018年以五邑工商總會名義向社署發展基金申請撥款,獲批逾40萬港元作研發經費,她邀請了早前以插畫成功改變兒子的爸爸高文灝擔任插畫師,再邀資深註冊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給予專業育兒意見,以及經電腦程式設計師等專家合作。
花兩年多時間後,終研發出具互動功能的親子管教手機應用程式「i世代親子實驗劇」。該APP今年初投入測試,7月獲香港工業總會頒發知識產權認證。周慧珍說,程式原趕及在疫情停課期間推出,但擔心有人借機使用程式牟利,故決定在申請知識產權認證後才公開,未料因疫情而一再拖延。
APP本月正式開放予全港家長免費使用,程式分為「家長版」及「親子版」,共設15個日常情境,如「不願起床」、「不願上學」、「不打招呼」、「拒上廁所」、「打小朋友」等,2至6歲學童及家長亦適用。
「家長版」中的問卷可協助家長了解其管教模式屬於權威、恩威、遷就,還是忽視型,並了解其管教風格對子女可能構成的影響,如權威型家長對子女有高期望及要求,重視守規;遷就型是重視孩子感受,傾向讓步或以獎勵形式處理等。
至於「親子版」則以繪本故事形式簡單呈現15個情境下,如何正確及有禮地待人接物。開始前家長及子女可拍攝頭像,成為故事中的主角,使用者可直接聆聽故事錄音,又或以「錄音功能」錄製專屬其家庭的旁白,讓小孩更易投入,程式內設繪畫功能,小朋友可在預設的電子繪圖上填色、繪畫及寫字,如將房間佈置畫成與現實一樣,完成後更提供列印故事的選項,結集成獨一無二的兒童繪本。
為APP提供專業意見的資深教育心理學家彭智華說,家長成長經歷會影響長大後管教子女的模式,問卷可協助家長了解不同管教方或的優缺點,由於每名孩子性格不一,加上新世代孩子較個性化,傳統的家長講座難說明不同情境的情況,而程式可讓家長了解不同管教方式,可導致不同結果,家長可按子女的性格及習慣,選取最合適的管教方式。
小朋友發展了便難以回頭,嚇乖了,但長大後無自信心;過於遷就,隨時4歲仍用尿片,而APP好似遊戲治療,讓小朋友學習與人相處。同時父母可了解彼此管教的優缺點,互相補位及體諒,別指責對方,亦減低小童因父母吵架而致的情緒問題。
周慧珍直言,初時打算設計至少25個故事,惟獲批款項只足夠設計12場景,惟團隊願意額外付出,最終有15個故事「出爐」。她批評,近年教育局只集中為中小學生提供電子資源,「教育局對幼稚園資訊科技的資源薄弱」,期望之後再獲政府或商界資助,在2022年內更新程式,加入更多功能及情境,如以控制使用電子產品時間、適時做眼部操等作故事主題,計算獎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