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調查:「積極創新型教師」多為年輕一族 網上教學效能較高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受疫情影響,全港學校目前仍採取半日制上課,大部分中小學在下午時段仍會採取網上授課。港大一項追蹤研究發現,「積極創新型」的教師在網上教學方面明顯出色,在停課前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最為重視,停課期間較多觀察到網上教學對學生的正面影響,亦較積極於復課後利用網上教學,加強照顧學習差異及設計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活動。
研究指,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中,「積極創新型」的比例較其他年齡組別的數量顯著為高。

港大教育學院教授羅陸慧英指,若大部分教師轉為「積極創新型」,能更有效推動整間學校的教學發展。(港大提供)

香港大學「數碼素養360」計劃於今年6月至7月期間,追蹤研究339名小學老師及497名中學老師,受訪教師分別來自20間小學及30間中學。研究團隊今日(3日)發佈第三期的研究報告,透過「潛在類別分析(Latent class analysis, LCA)」,按教師對學生為中心教學法的重視程度、網上教學成效的觀感和復課後繼續開展網上學習的積極性,分成四個典型的教師類別:「積極創新型」、「謹慎探索型」、「保守探索型」及「傳統型」。

30歲以下教師較多「積極創新型」

研究團隊指,上述四項類別的分佈,與教學經驗沒有太大關聯。然而,研究結果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中,「積極創新型」的比例較其他年齡組別的預期數量顯著為高

研究數據顯示,「積極創新型」教師在停課前,對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法最為重視,停課期間較多觀察到網上教學對學生的正面影響。復課後,該類型的教師較積極於利用網上教學,加強照顧學習差異及設計以學生為本的學習活動,例如利用網上教學作拔尖補底,或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等。

港大研究發現,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中,「積極創新型」的比例較其他年齡組別的預期數量顯著為高。(資料圖片)

「積極創新型教師」在同事間協作處理網上教學各項安排、分享網上教學法、利用網上學習資源安排互動學習等方面的「自我效能感」,均比其他類型顯著優勝,當中尤其較「傳統型教師」優勝。

研究顯示,教師的網上教學「自我效能感」,會正面影響他們利用網上學習平台及資源安排學生自主、互動學習的能力,由此增強他們對復課後運用網上教學的積極性。

領導研究項目的港大教育學院教授羅陸慧英指,若大部分教師轉為「積極創新型」,她認為能更有效推動整間學校的教學發展;反之若有太多「傳統型」教師,推動網上學習難度會較高,學校領導層的挑戰或會更高。她指,過往很多老師擔心網課期間會「出亂子」或出問題,部分學校會找年輕老師或技術員協助其他老師上網課,能隨時提供技術支援,或會更有效推動網上教學。

研究團隊建議,在學校領導層層面,擴展校內外專業網絡,建立及加強校內電子學習統籌組的專業發展職能和角色,加強教師之間就各種在線及混合教學法的深度交流和協作,可培養更多「積極創新型」老師。教師亦可透過不同的專業和支援網絡提供的學習機會裝備自己。